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一方面,他手上没兵。此时北平的兵权掌握在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的手上。而这些人都是朱允炆派来的。
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此时还在南京做人质。如果自己现在造法,儿子们的小命难保。
可以说,朱高炽三兄弟的性命,此时正是朱允炆拿捏朱棣的重要筹码。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和黄子澄却送出了一记重要助攻。
当时,齐泰对朱允炆说:事已至此,已无掩饰的必要了,不如逮捕朱高炽三兄弟,正式向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知道后,又出了昏招,竟然对朱允炆说:万万不可,抓了朱高炽三兄弟,朱棣就知道我们要对付他了。不如放朱高炽三兄弟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
齐泰听了黄子澄的迂腐之言,当场差点没气的吐血,反对!你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吗?这是放虎归山。
结果,朱允炆再次站在了老师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
六月底,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回到北平。
见到儿子们后,朱棣再无牵挂,遂即便与姚广孝等人谋划造反事宜。
七月初四晚上,朱棣令张玉、朱能率八百勇士埋伏于燕王府中,寻机干掉了张昺、谢贵。
当日夜里,朱棣趁机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内的驻军。
之后几天,朱棣又派兵攻击北平附近的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永平府(河北卢龙县)等地,收编了数万兵马。
手里有了造反资本,朱棣也有了底气,正式对朱允炆宣战!
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不久后,朱棣造反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并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朱棣。
大军出征之前,朱允炆召见耿炳文,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耿炳文出发后,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皇帝啥意思?
你朱允炆前面搞倒了那么多叔叔,还逼死了一个,眼泪都没落一滴。现在要紧关头,真的来了个谋反的,你倒开始假惺惺了?
思来想去,耿炳文决定保守应对——既然皇帝不想背负杀叔之名,那就让朱棣活着。免得朱棣死了,我耿炳文还得背上打死藩王的罪名。
到了两军对峙之时,兵力占优的南军没有出动出击,耿炳文将兵力分散驻守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摆出一个三角防线。
耿炳文的想法很简单,以静制动!
燕军现在缺兵少粮,肯定耗不过南军。到时候陷入穷途末路。不管他朱棣是自杀,还是投降后押到南京交给朱允炆处理,都与我老耿无关。
然而,就在耿炳文布设防线不久后,朱棣就看穿了南军的弱点。
八月十五日,朱棣趁南军过中秋节,防备不足,率军偷袭雄县。
偷袭成功后,燕军又半道设伏,伏击了从鄚州赶来的援兵,并趁胜追击,攻克鄚州。
得知雄县、鄚州失陷,耿炳文将剩余兵马合兵一处,决定与朱棣决战。
但此举正中朱棣下怀。
燕军粮草短缺,耗不过南军。现在耿炳文主动决战,正是朱棣希望看到的。
八月二十五日,燕军与南军在真定展开厮杀。
开战之后,朱棣避实就虚,没有正面进攻南军,而是亲自率军袭击南军的侧翼,耿炳文对此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溃逃。
见南军溃散,朱棣的部将朱能率三十余骑兵冲杀,所向披靡,差点攻取真定。
这场真定之战,南军士兵被杀、被俘数万人,耿炳文被燕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不敢再战,只得率残部困守在真定城内。
当然,耿炳文一向善于防守。朱棣此时也拿不下真定。
所以燕军围攻了真定一段时间后,很快又退回了北平。
事后,耿炳文大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决定换将。
换谁呢?
黄子澄这时候又跳出来出馊主意:让李景隆担任统帅。
一旁的齐泰听到黄子澄推荐李景隆,急忙反对。你推举谁不好,推举李景隆?
但是朱允炆这一次依旧不听,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八月三十日,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军五十万出征。
得知耿炳文被撤职,朝廷又派来了李景隆,朱棣简直惊呆了。
他一度怀疑朱允炆是不是失心疯,竟然让这么一个二世祖领兵出征。看来自己这把稳了!
不过,考虑到李景隆带来了五十万生力军,实力不容小觑,朱棣还是决定积极应对。
十月初六,朱棣留朱高炽镇守北平,自己率军前往大宁,夺取了宁王朱权的兵马,其中也包括了最精锐的蒙古朵颜三卫。
听说朱棣去了大宁,李景隆趁机北上,攻打北平。
面对五十万南军,朱高炽临危不乱,一面组织城内的男女老少登城抵抗,一面派精兵夜袭南军大营。
李景隆本以为自己是来摘桃子的,心理准备不足。见北平城内的燕军居然还敢出战,立马慌了神,下令大军后退十里扎营。
主帅如此无能,部下们只能自己想办法破城了。
不久后,南军大将瞿能找到了北平城防的软肋,率军猛攻张掖门。
但就在张掖门几乎要被攻下时,李景隆却因为不想功劳被瞿能抢走,突然下令停止攻击。
有李景隆这样的上司,就是神仙来了也没办法打胜仗。
到了十一月初五,朱棣带着朱权的部队赶到了距离北平二十里处的郑村坝。
得知朱棣回来了,李景隆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北平,自己亲率主力赶往郑村坝,迎战朱棣。
这场郑村坝之战,按照史料记载,完全就是单方面屠杀。
朱棣派出朵颜三卫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南军大营,这些蒙古骑兵果然名不虚传,以万军不当之势,打得南军四散奔逃。
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瞬间变身“运输大队长”,他让郑村坝的所有南军舍弃辎重,轻装退往德州。
就这样,朱棣白捡了几十万人的辎重。
李大队长送上的大礼还不止于此。
由于他只顾自己逃跑,没有通知围攻北平的南军撤退。因而当朱棣率军抵达北平城下后,仍在围攻北平的南军瞬间被歼灭。
这一系列的战斗,南军损失总计约十万人,物资更是数不胜数。
几天后,李景隆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黄子澄的耳中。
他十分惊慌,李景隆是他推荐的,如果李景隆倒霉,他也会被拖下水。
为求自保,黄子澄做了个很无耻的决定——隐瞒真相,让李景隆继续指挥。
李景隆那边,一场惨败过后,六神无主,陷入了迷茫。
趁着李景隆陷入自我怀疑,朱棣派兵攻打镇守辽东的吴高。
吴高是明朝开国功臣吴良的长子,擅长搞偷袭。
对于吴高的才能,朱棣曾这样评价: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
也就是说,吴高打仗时,虽然很苟,但做事缜密,沉得住气,轻易不冒险。
这种风格的将领,未必有多厉害。但对于朱棣来说,是个大麻烦。
因为吴高行事差密,所以朱棣很难歼灭他。
而吴高又擅长偷袭,只要朱棣远征,吴高就会偷袭他的老家,这导致朱棣一度不敢出远门。
我们知道,朱棣和朱允炆的实力是完全不对等的。朱棣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必然会被朱允炆耗死。
所以,朱棣要想安心南下,就得先解决吴高。
不过,朱棣的这次征讨,没占到便宜。
见战场上搞不定对手,朱棣决定玩阴的。
十二月,京城开始盛传吴高有可能投降燕军。
朱允炆知道后,在不派人调查的情况下,直接将吴高贬到了广西。
吴高被朱允炆撤职后,辽东明军改由杨文指挥。
而杨文这个人,有勇无谋,朱棣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1400年二月,见李景隆还窝在德州不动,朱棣率军进攻山西北部。
见大同有失陷的危难,李景隆坐不住了,带领军队由紫荆关进入山西。
不过,朱棣的这次行动只是佯攻,意在消耗南军的士气。
所以在得知李景隆来了后,朱棣立马又带着部队撤回了北平。
朱棣走了,李景隆只好命令部队撤回德州。
但当时正逢寒冬,加之从紫荆关进入山西,沿途几乎都是山地沟壑,行军极为缓慢。而李景隆的军队,大多又都是南方士兵。
因而在撤退期间,很多士兵被冻死冻伤。
到了四月,天气转暖,李景隆决定报仇,他在真定誓师北伐,决心再与朱棣决战。
这一次,朱允炆派来了老将郭英和俞通渊协助李景隆。还让明朝开国功臣吴复的儿子吴杰担任李景隆的副将。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南军中有两个老将坐镇,李景隆应该不会再败了吧?
然而,事实是败得比上一次更惨。而且是败得莫名其妙。
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六十万南军与十万燕军在河北新城县展开会战。
大战第一天,南军将领平安、瞿能表现出色,大败燕军,迫使朱棣不得不亲自率军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
第二天的战斗,燕军起初又是大败。
朱棣被打急眼了,仗着有朱允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自恃南军不敢伤害他,亲自上阵与南军搏杀。
在战斗中,南军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攻击他的坐骑,以致朱棣在战斗中换了三匹战马,宝剑亦在战斗中折断。
不过,尽管朱棣已经尽全力了,但局面依旧对燕军不利。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总攻吧!
p; 一方面,他手上没兵。此时北平的兵权掌握在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的手上。而这些人都是朱允炆派来的。
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此时还在南京做人质。如果自己现在造法,儿子们的小命难保。
可以说,朱高炽三兄弟的性命,此时正是朱允炆拿捏朱棣的重要筹码。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和黄子澄却送出了一记重要助攻。
当时,齐泰对朱允炆说:事已至此,已无掩饰的必要了,不如逮捕朱高炽三兄弟,正式向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知道后,又出了昏招,竟然对朱允炆说:万万不可,抓了朱高炽三兄弟,朱棣就知道我们要对付他了。不如放朱高炽三兄弟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
齐泰听了黄子澄的迂腐之言,当场差点没气的吐血,反对!你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吗?这是放虎归山。
结果,朱允炆再次站在了老师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
六月底,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回到北平。
见到儿子们后,朱棣再无牵挂,遂即便与姚广孝等人谋划造反事宜。
七月初四晚上,朱棣令张玉、朱能率八百勇士埋伏于燕王府中,寻机干掉了张昺、谢贵。
当日夜里,朱棣趁机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内的驻军。
之后几天,朱棣又派兵攻击北平附近的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永平府(河北卢龙县)等地,收编了数万兵马。
手里有了造反资本,朱棣也有了底气,正式对朱允炆宣战!
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不久后,朱棣造反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并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朱棣。
大军出征之前,朱允炆召见耿炳文,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耿炳文出发后,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皇帝啥意思?
你朱允炆前面搞倒了那么多叔叔,还逼死了一个,眼泪都没落一滴。现在要紧关头,真的来了个谋反的,你倒开始假惺惺了?
思来想去,耿炳文决定保守应对——既然皇帝不想背负杀叔之名,那就让朱棣活着。免得朱棣死了,我耿炳文还得背上打死藩王的罪名。
到了两军对峙之时,兵力占优的南军没有出动出击,耿炳文将兵力分散驻守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摆出一个三角防线。
耿炳文的想法很简单,以静制动!
燕军现在缺兵少粮,肯定耗不过南军。到时候陷入穷途末路。不管他朱棣是自杀,还是投降后押到南京交给朱允炆处理,都与我老耿无关。
然而,就在耿炳文布设防线不久后,朱棣就看穿了南军的弱点。
八月十五日,朱棣趁南军过中秋节,防备不足,率军偷袭雄县。
偷袭成功后,燕军又半道设伏,伏击了从鄚州赶来的援兵,并趁胜追击,攻克鄚州。
得知雄县、鄚州失陷,耿炳文将剩余兵马合兵一处,决定与朱棣决战。
但此举正中朱棣下怀。
燕军粮草短缺,耗不过南军。现在耿炳文主动决战,正是朱棣希望看到的。
八月二十五日,燕军与南军在真定展开厮杀。
开战之后,朱棣避实就虚,没有正面进攻南军,而是亲自率军袭击南军的侧翼,耿炳文对此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溃逃。
见南军溃散,朱棣的部将朱能率三十余骑兵冲杀,所向披靡,差点攻取真定。
这场真定之战,南军士兵被杀、被俘数万人,耿炳文被燕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不敢再战,只得率残部困守在真定城内。
当然,耿炳文一向善于防守。朱棣此时也拿不下真定。
所以燕军围攻了真定一段时间后,很快又退回了北平。
事后,耿炳文大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决定换将。
换谁呢?
黄子澄这时候又跳出来出馊主意:让李景隆担任统帅。
一旁的齐泰听到黄子澄推荐李景隆,急忙反对。你推举谁不好,推举李景隆?
但是朱允炆这一次依旧不听,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八月三十日,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军五十万出征。
得知耿炳文被撤职,朝廷又派来了李景隆,朱棣简直惊呆了。
他一度怀疑朱允炆是不是失心疯,竟然让这么一个二世祖领兵出征。看来自己这把稳了!
不过,考虑到李景隆带来了五十万生力军,实力不容小觑,朱棣还是决定积极应对。
十月初六,朱棣留朱高炽镇守北平,自己率军前往大宁,夺取了宁王朱权的兵马,其中也包括了最精锐的蒙古朵颜三卫。
听说朱棣去了大宁,李景隆趁机北上,攻打北平。
面对五十万南军,朱高炽临危不乱,一面组织城内的男女老少登城抵抗,一面派精兵夜袭南军大营。
李景隆本以为自己是来摘桃子的,心理准备不足。见北平城内的燕军居然还敢出战,立马慌了神,下令大军后退十里扎营。
主帅如此无能,部下们只能自己想办法破城了。
不久后,南军大将瞿能找到了北平城防的软肋,率军猛攻张掖门。
但就在张掖门几乎要被攻下时,李景隆却因为不想功劳被瞿能抢走,突然下令停止攻击。
有李景隆这样的上司,就是神仙来了也没办法打胜仗。
到了十一月初五,朱棣带着朱权的部队赶到了距离北平二十里处的郑村坝。
得知朱棣回来了,李景隆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北平,自己亲率主力赶往郑村坝,迎战朱棣。
这场郑村坝之战,按照史料记载,完全就是单方面屠杀。
朱棣派出朵颜三卫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南军大营,这些蒙古骑兵果然名不虚传,以万军不当之势,打得南军四散奔逃。
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瞬间变身“运输大队长”,他让郑村坝的所有南军舍弃辎重,轻装退往德州。
就这样,朱棣白捡了几十万人的辎重。
李大队长送上的大礼还不止于此。
由于他只顾自己逃跑,没有通知围攻北平的南军撤退。因而当朱棣率军抵达北平城下后,仍在围攻北平的南军瞬间被歼灭。
这一系列的战斗,南军损失总计约十万人,物资更是数不胜数。
几天后,李景隆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黄子澄的耳中。
他十分惊慌,李景隆是他推荐的,如果李景隆倒霉,他也会被拖下水。
为求自保,黄子澄做了个很无耻的决定——隐瞒真相,让李景隆继续指挥。
李景隆那边,一场惨败过后,六神无主,陷入了迷茫。
趁着李景隆陷入自我怀疑,朱棣派兵攻打镇守辽东的吴高。
吴高是明朝开国功臣吴良的长子,擅长搞偷袭。
对于吴高的才能,朱棣曾这样评价: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
也就是说,吴高打仗时,虽然很苟,但做事缜密,沉得住气,轻易不冒险。
这种风格的将领,未必有多厉害。但对于朱棣来说,是个大麻烦。
因为吴高行事差密,所以朱棣很难歼灭他。
而吴高又擅长偷袭,只要朱棣远征,吴高就会偷袭他的老家,这导致朱棣一度不敢出远门。
我们知道,朱棣和朱允炆的实力是完全不对等的。朱棣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必然会被朱允炆耗死。
所以,朱棣要想安心南下,就得先解决吴高。
不过,朱棣的这次征讨,没占到便宜。
见战场上搞不定对手,朱棣决定玩阴的。
十二月,京城开始盛传吴高有可能投降燕军。
朱允炆知道后,在不派人调查的情况下,直接将吴高贬到了广西。
吴高被朱允炆撤职后,辽东明军改由杨文指挥。
而杨文这个人,有勇无谋,朱棣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1400年二月,见李景隆还窝在德州不动,朱棣率军进攻山西北部。
见大同有失陷的危难,李景隆坐不住了,带领军队由紫荆关进入山西。
不过,朱棣的这次行动只是佯攻,意在消耗南军的士气。
所以在得知李景隆来了后,朱棣立马又带着部队撤回了北平。
朱棣走了,李景隆只好命令部队撤回德州。
但当时正逢寒冬,加之从紫荆关进入山西,沿途几乎都是山地沟壑,行军极为缓慢。而李景隆的军队,大多又都是南方士兵。
因而在撤退期间,很多士兵被冻死冻伤。
到了四月,天气转暖,李景隆决定报仇,他在真定誓师北伐,决心再与朱棣决战。
这一次,朱允炆派来了老将郭英和俞通渊协助李景隆。还让明朝开国功臣吴复的儿子吴杰担任李景隆的副将。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南军中有两个老将坐镇,李景隆应该不会再败了吧?
然而,事实是败得比上一次更惨。而且是败得莫名其妙。
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六十万南军与十万燕军在河北新城县展开会战。
大战第一天,南军将领平安、瞿能表现出色,大败燕军,迫使朱棣不得不亲自率军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
第二天的战斗,燕军起初又是大败。
朱棣被打急眼了,仗着有朱允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自恃南军不敢伤害他,亲自上阵与南军搏杀。
在战斗中,南军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攻击他的坐骑,以致朱棣在战斗中换了三匹战马,宝剑亦在战斗中折断。
不过,尽管朱棣已经尽全力了,但局面依旧对燕军不利。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总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