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的靖难之役,是领着几十万大军大摇大摆的进入南京城,却见有人胆敢拦住去路,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以为燕王朱棣要大开杀戒了,可谁知道朱棣却是笑眯眯的说:“拦路为何?!”
朱棣靖难成功直奔皇宫,一小官将其拦住,最终成四朝重臣
史小晋
原创
2022-4-25 11:48·来自山东·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率军抵达南京城城下;
而此时城内的守军已经无力抵抗,谷王朱惠是个名副其实的墙头草,靖难刚开始的时候,率领3000人来南京为朱允炆护驾;
而当看到朱允炆大势已去,直接倒向朱棣,打开城门,迎接北军。
朱允炆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直接放火烧掉皇宫。
然后冒充僧人逃出皇宫,在这以后再也没有了朱允炆的消息;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允炆已经葬身火海。
但无论如何,经历了4年的靖难之役,
最终还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后,直接带人直奔皇宫。
那时候的朱棣心里估计会想:应该不会有人再敢出来阻拦她了吧?
但是就是朱棣马上要进入皇宫的时候,
还真有一个不怕死地站了出来,直接拦住朱棣的去路。
朱棣当时非常生气,但是并没有直接发脾气。
很淡定地问对方:你是何人?
不过声音中已经有了杀意。
询问一番得知,这个敢拦住朱棣去路的人叫杨容。
是建文帝(朱允炆)二年的榜眼,只有31岁。
杨容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要拦住朱棣的去路,
而是反问朱棣:此次入京,是先拜谒朱元璋寝陵,还是先登基称帝?
杨容的话刚说完,朱棣才恍然大悟:
按照礼制:藩王登基之前,要先拜谒先帝的陵寝。
就是想要向天下人说明:朱棣是继承朱元璋得来的地位,而不是从自己的侄子中抢走的皇位
朱棣为了不背负骂名,只能是对外说:我朱棣才是朱元璋的接班人。
所以,朱棣更应该在继位之前,先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寝。
正是因为这个提醒,让朱棣对杨容非常的赏识,直接让他进入文渊阁参知政务。
成为明朝第四位内阁首辅,杨容的出现,也让明朝进入了非常着名的“三杨时期”。
这个杨容究竟是什么人呢?
杨容原名并不是叫杨容,而是杨子荣、杨道应,是福建人。
他在明代是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所开创的“三杨时期”极大地完善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杨容从小就非常的聪明,过目不忘,参加福建的乡试,得了第一名;
礼部的会试,得了第三名;
建文帝的殿试,得了第二名;
然后进入翰林院当编修,
不了解翰林院的可能不理解编修究竟是个什么职务?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翰林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翰林院编修就是让你从实习生开始,能不能转正?能不能升职加薪都是能力说了算。毕竟会考试的不一定能力强,还得先培养看看。
不过翰林院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自然是需要熬资历的。
不过他倒“挺幸运的”,靖难之役开始以后,之前论资排辈的顺序被打乱。
杨容这个人,其实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有的人认为他是墙头草,看到朱棣靖难成功就直接临阵倒戈;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迂腐,而且会识人:
他认为朱棣要比建文帝更加适合做皇帝。
所以很多腐朽的老臣坚决地抵制朱棣的时候,他会审时度势,朱棣继位难道不更加有利于稳定吗?
1402年,朱棣率领军队进入南京城,并且直奔皇宫的时候,
杨容直接拦住朱棣,问他: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殿下,你要是先去拜谒先帝的陵寝,还是先登基称帝呢?
其实杨容的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朱棣:你想要合法登基称帝,有些事情是需要先做的,而不是直接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基称帝,坐实了自己篡权夺位。
朱棣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杨容的意思,先拜谒黄陵,再登基。
明朝历来有一个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杨容原本在建文帝时期就在翰林院,也有进入内阁的基础。
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人,朱棣直接让杨容进入文渊阁,杨容也因此成为文渊阁最年轻的一位,而他的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但凡是受到皇帝重用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察言观色,机智灵敏。
杨容就是这样的人,而且杨容还非常善于谋划边防军务、整顿军备,而这恰恰是朱棣所需要的,杨容也因此被称为“唐代明相姚崇一般的人物”。
所以,朱棣五次御驾亲征都会带着杨容,可见朱棣对杨容的信任跟认可。
1410年,朱棣称帝以后第一次御驾亲征,对于朱棣来说自然意义特殊,容不得有丝毫的闪失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粮草,不管是再英勇的将士都无用。
但是因为补给线太长,粮草不能及时地供应,朱棣这边面临着要断粮的困境。
这时候杨容想出了两招,确实厉害:
第一:就近粮仓调粮;
第二:民间借调,并且加倍地偿还。
确实效果不错,缓解了明军缺粮草的局面。
1414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不过这次朱棣带着自己的皇太孙朱瞻基(朱棣长子朱高炽的长子,后来的明宣宗)一起,杨容还是一起跟随出军。
这次杨容的任务就是给朱瞻基当老师,除了经史子集以外,对于未来的皇帝战略筹谋、军事补给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皇太孙,未来的皇帝;
一个是朱棣非常重用信任的重臣;
可见在当时来说,朱棣的考虑是非常长远的。
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以及第四次御驾亲征都是无功而返;
1年以后朱棣再次御驾亲征,杨容谏言:对蒙古人可否... -->>
朱棣的靖难之役,是领着几十万大军大摇大摆的进入南京城,却见有人胆敢拦住去路,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以为燕王朱棣要大开杀戒了,可谁知道朱棣却是笑眯眯的说:“拦路为何?!”
朱棣靖难成功直奔皇宫,一小官将其拦住,最终成四朝重臣
史小晋
原创
2022-4-25 11:48·来自山东·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率军抵达南京城城下;
而此时城内的守军已经无力抵抗,谷王朱惠是个名副其实的墙头草,靖难刚开始的时候,率领3000人来南京为朱允炆护驾;
而当看到朱允炆大势已去,直接倒向朱棣,打开城门,迎接北军。
朱允炆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直接放火烧掉皇宫。
然后冒充僧人逃出皇宫,在这以后再也没有了朱允炆的消息;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允炆已经葬身火海。
但无论如何,经历了4年的靖难之役,
最终还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后,直接带人直奔皇宫。
那时候的朱棣心里估计会想:应该不会有人再敢出来阻拦她了吧?
但是就是朱棣马上要进入皇宫的时候,
还真有一个不怕死地站了出来,直接拦住朱棣的去路。
朱棣当时非常生气,但是并没有直接发脾气。
很淡定地问对方:你是何人?
不过声音中已经有了杀意。
询问一番得知,这个敢拦住朱棣去路的人叫杨容。
是建文帝(朱允炆)二年的榜眼,只有31岁。
杨容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要拦住朱棣的去路,
而是反问朱棣:此次入京,是先拜谒朱元璋寝陵,还是先登基称帝?
杨容的话刚说完,朱棣才恍然大悟:
按照礼制:藩王登基之前,要先拜谒先帝的陵寝。
就是想要向天下人说明:朱棣是继承朱元璋得来的地位,而不是从自己的侄子中抢走的皇位
朱棣为了不背负骂名,只能是对外说:我朱棣才是朱元璋的接班人。
所以,朱棣更应该在继位之前,先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寝。
正是因为这个提醒,让朱棣对杨容非常的赏识,直接让他进入文渊阁参知政务。
成为明朝第四位内阁首辅,杨容的出现,也让明朝进入了非常着名的“三杨时期”。
这个杨容究竟是什么人呢?
杨容原名并不是叫杨容,而是杨子荣、杨道应,是福建人。
他在明代是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所开创的“三杨时期”极大地完善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杨容从小就非常的聪明,过目不忘,参加福建的乡试,得了第一名;
礼部的会试,得了第三名;
建文帝的殿试,得了第二名;
然后进入翰林院当编修,
不了解翰林院的可能不理解编修究竟是个什么职务?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翰林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翰林院编修就是让你从实习生开始,能不能转正?能不能升职加薪都是能力说了算。毕竟会考试的不一定能力强,还得先培养看看。
不过翰林院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自然是需要熬资历的。
不过他倒“挺幸运的”,靖难之役开始以后,之前论资排辈的顺序被打乱。
杨容这个人,其实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有的人认为他是墙头草,看到朱棣靖难成功就直接临阵倒戈;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迂腐,而且会识人:
他认为朱棣要比建文帝更加适合做皇帝。
所以很多腐朽的老臣坚决地抵制朱棣的时候,他会审时度势,朱棣继位难道不更加有利于稳定吗?
1402年,朱棣率领军队进入南京城,并且直奔皇宫的时候,
杨容直接拦住朱棣,问他: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殿下,你要是先去拜谒先帝的陵寝,还是先登基称帝呢?
其实杨容的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朱棣:你想要合法登基称帝,有些事情是需要先做的,而不是直接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基称帝,坐实了自己篡权夺位。
朱棣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杨容的意思,先拜谒黄陵,再登基。
明朝历来有一个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杨容原本在建文帝时期就在翰林院,也有进入内阁的基础。
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人,朱棣直接让杨容进入文渊阁,杨容也因此成为文渊阁最年轻的一位,而他的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但凡是受到皇帝重用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察言观色,机智灵敏。
杨容就是这样的人,而且杨容还非常善于谋划边防军务、整顿军备,而这恰恰是朱棣所需要的,杨容也因此被称为“唐代明相姚崇一般的人物”。
所以,朱棣五次御驾亲征都会带着杨容,可见朱棣对杨容的信任跟认可。
1410年,朱棣称帝以后第一次御驾亲征,对于朱棣来说自然意义特殊,容不得有丝毫的闪失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粮草,不管是再英勇的将士都无用。
但是因为补给线太长,粮草不能及时地供应,朱棣这边面临着要断粮的困境。
这时候杨容想出了两招,确实厉害:
第一:就近粮仓调粮;
第二:民间借调,并且加倍地偿还。
确实效果不错,缓解了明军缺粮草的局面。
1414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不过这次朱棣带着自己的皇太孙朱瞻基(朱棣长子朱高炽的长子,后来的明宣宗)一起,杨容还是一起跟随出军。
这次杨容的任务就是给朱瞻基当老师,除了经史子集以外,对于未来的皇帝战略筹谋、军事补给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皇太孙,未来的皇帝;
一个是朱棣非常重用信任的重臣;
可见在当时来说,朱棣的考虑是非常长远的。
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以及第四次御驾亲征都是无功而返;
1年以后朱棣再次御驾亲征,杨容谏言:对蒙古人可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