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此子堪称大才 (1/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李兆刘大夏凉面饼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乾清宫,孝宗皇帝看着眼前的四位大臣,四人皆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模样,却没有人发言。
“四位爱卿觉得这篇秀才的策问,该当如何?”:孝宗发问道。
乾清宫的四人正是明朝弘治时期的内阁主要成员,分别是徐溥、李东阳、谢迁、刘健。虽然李东阳和谢迁还未入阁,但深得刘健和徐溥的看重,众人皆知,不出五年,这两人势必会入阁参政。
此时的内阁首辅则是刚刚才上台的徐溥,因为刘吉的下台,徐溥主导内阁后,以和平过渡为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形成了弘治前期相对和睦的朝堂局面。
面对眼前的试卷,四人皆是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常熟县秀才,李兆。
作为李广事件的参与者,他们是从刘大夏那里知道,策划这件事的人并不是刘大夏,而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常熟秀才,没想到此子居然这么快就进入了孝宗皇帝的视野,还是凭借一份乡试卷子。
但不得不说,李兆在考卷上提到的流民治理之法颇有几番道理。
李东阳说道:“这秀才指出了括户之法的弊端,乃是土地兼并和户籍查阅之法的问题,一针见血,足以看出其眼光不凡,土地兼并短时间内虽不易解决,但这户籍查阅统计之法看起来却有些门道。”
李兆在策问中将后世人口普查的方法写得十分清楚,毕竟是干过公务员的人,对人口普查的工作那是相当清楚,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李兆并未多做文章,这是眼下很难根治的问题,众人皆知土地兼并是勋贵宗亲圈地导致的,但碍于祖制,谁也不敢下手啃这块骨头。
“朕让户部尚书叶淇看过了,这个方法不错,明年的户籍统计就用这个法子吧。”:孝宗说道。
接着徐溥也开口道:“但这其中提到的就地再就业,却是有些新奇,居然是让流民在当地从事手工业,扩张作坊,加大商业投入。”
明朝毕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李兆这招就业政策目前看起来新颖,但却没有得到认同。
孝宗笑道:“虽然有重商的问题,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这个就暂且搁置吧。”
“陛下英明。”:四人同时道。
孝宗接着说道:“将流民迁往云南屯田,爱卿们怎么看?”
“军屯制乃是我朝开国后的大政策,云南的土著势力反反复复,想要稳定西南的局面,增加人口迁移,确实不错,此法虽能解忧,却会导致中原人口流失。”:刘健将问题的利弊都指出来,四人皆是清楚,其实让流民迁移似乎更加靠谱,毕竟让这些流民留在中原,依旧改变不了无地耕种的局面。
孝宗敲打着桌面:“唉,这土地问题,和天灾,真是朕心中的一根刺啊。”
四个大臣都是人精,心里清楚,其实孝宗皇帝已经对这张试卷,和这些解决之法有了判定,只是需要他们提供建议,而不是做决定,此时要做的,就是等待皇帝发话就行了。
孝宗提起笔,在试卷上写了三个字:第一名!
“着户部叶淇明年以新式括户之法统查户籍,将不在原籍的流民遣送至云南屯田,这件事的具体事宜,内阁好好研究一下。”
徐溥当即道:“臣遵旨。”
孝宗嘴里念叨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朕到底算风流人物吗?”
告^在线免。费阅&读!
众人同时喊道:“恭贺李公子,夺得解元!”
还不待李兆靠口,一旁的尹素素已经吩咐人端出一盘子的散碎银子。
“今天本姑娘开心,每个人都有赏钱!”
接着尹素素就吩咐下人准备酒席:“去常熟县把钓鱼台的厨子喊到府上,咱们要大摆筵席,怎么着也得摆七天才行。”
“那我去叫一些姐妹来府上唱曲。”:林婉儿也说道。
李兆莞尔一笑,也不阻止两个女子的安排,既然是喜事那就随意一些吧。
望着天空,李兆并没有觉得松了口气,而是觉得压力增加了,中举过后就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自己已经真正意义上开始走上这条仕途之路,想要搅动这明朝的风云,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老师!学生来了!”
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一个中年人踉踉跄跄的跑进来。
一眼望见李兆,中年人顺势跪在地上:“恭贺老师考中解元。”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这人正是祝允明,李兆苦笑不已,他本是把祝允明的话当做是开玩笑,他可没有真的要收他做徒弟的想法。
“枝山兄起来吧,枝山兄考得怎么样?”:李兆扶起祝允明。
祝允明抹着眼泪:“没有辜负老师,枝山考了个第五名。”
“那是经魁啊,不错不错,我就说你能考上嘛。”:李兆笑道。
虽然历史上祝允明也成功考中举人,但也是名次靠后,经过自己的提点居然能考到第五名,这已经很出人意料,说明祝允明的基本功还是扎实,只要押题押的准,明年的会试还是有很大机会。
“枝山兄,收徒这事只是玩笑话,枝山兄切莫当真。”
听到这话,祝允明不答应了,再次跪下:“老师是嫌弃枝山资质愚笨吗?请老师一定手下枝山,枝山愿意常伴老师左右,时刻聆听老师的教诲。”
李兆这下尴尬了,自己年纪还小啊,收个老徒弟,会不会折寿啊?
一辆马车停在李宅外,一个老者被人搀扶着进来:“李兆,你就把他收了吧,难得遇到这么有诚意的学生。”
“我看这后生也不错,你小子收了他也不亏,好歹也是个经魁嘛。”:另一个老头说道。
说话的正是黄绂老爷子和刘大夏,李兆当即恭敬道:“见过老师,见过黄大人。”
&n... -->>
乾清宫,孝宗皇帝看着眼前的四位大臣,四人皆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模样,却没有人发言。
“四位爱卿觉得这篇秀才的策问,该当如何?”:孝宗发问道。
乾清宫的四人正是明朝弘治时期的内阁主要成员,分别是徐溥、李东阳、谢迁、刘健。虽然李东阳和谢迁还未入阁,但深得刘健和徐溥的看重,众人皆知,不出五年,这两人势必会入阁参政。
此时的内阁首辅则是刚刚才上台的徐溥,因为刘吉的下台,徐溥主导内阁后,以和平过渡为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形成了弘治前期相对和睦的朝堂局面。
面对眼前的试卷,四人皆是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常熟县秀才,李兆。
作为李广事件的参与者,他们是从刘大夏那里知道,策划这件事的人并不是刘大夏,而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常熟秀才,没想到此子居然这么快就进入了孝宗皇帝的视野,还是凭借一份乡试卷子。
但不得不说,李兆在考卷上提到的流民治理之法颇有几番道理。
李东阳说道:“这秀才指出了括户之法的弊端,乃是土地兼并和户籍查阅之法的问题,一针见血,足以看出其眼光不凡,土地兼并短时间内虽不易解决,但这户籍查阅统计之法看起来却有些门道。”
李兆在策问中将后世人口普查的方法写得十分清楚,毕竟是干过公务员的人,对人口普查的工作那是相当清楚,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李兆并未多做文章,这是眼下很难根治的问题,众人皆知土地兼并是勋贵宗亲圈地导致的,但碍于祖制,谁也不敢下手啃这块骨头。
“朕让户部尚书叶淇看过了,这个方法不错,明年的户籍统计就用这个法子吧。”:孝宗说道。
接着徐溥也开口道:“但这其中提到的就地再就业,却是有些新奇,居然是让流民在当地从事手工业,扩张作坊,加大商业投入。”
明朝毕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李兆这招就业政策目前看起来新颖,但却没有得到认同。
孝宗笑道:“虽然有重商的问题,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这个就暂且搁置吧。”
“陛下英明。”:四人同时道。
孝宗接着说道:“将流民迁往云南屯田,爱卿们怎么看?”
“军屯制乃是我朝开国后的大政策,云南的土著势力反反复复,想要稳定西南的局面,增加人口迁移,确实不错,此法虽能解忧,却会导致中原人口流失。”:刘健将问题的利弊都指出来,四人皆是清楚,其实让流民迁移似乎更加靠谱,毕竟让这些流民留在中原,依旧改变不了无地耕种的局面。
孝宗敲打着桌面:“唉,这土地问题,和天灾,真是朕心中的一根刺啊。”
四个大臣都是人精,心里清楚,其实孝宗皇帝已经对这张试卷,和这些解决之法有了判定,只是需要他们提供建议,而不是做决定,此时要做的,就是等待皇帝发话就行了。
孝宗提起笔,在试卷上写了三个字:第一名!
“着户部叶淇明年以新式括户之法统查户籍,将不在原籍的流民遣送至云南屯田,这件事的具体事宜,内阁好好研究一下。”
徐溥当即道:“臣遵旨。”
孝宗嘴里念叨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朕到底算风流人物吗?”
告^在线免。费阅&读!
众人同时喊道:“恭贺李公子,夺得解元!”
还不待李兆靠口,一旁的尹素素已经吩咐人端出一盘子的散碎银子。
“今天本姑娘开心,每个人都有赏钱!”
接着尹素素就吩咐下人准备酒席:“去常熟县把钓鱼台的厨子喊到府上,咱们要大摆筵席,怎么着也得摆七天才行。”
“那我去叫一些姐妹来府上唱曲。”:林婉儿也说道。
李兆莞尔一笑,也不阻止两个女子的安排,既然是喜事那就随意一些吧。
望着天空,李兆并没有觉得松了口气,而是觉得压力增加了,中举过后就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自己已经真正意义上开始走上这条仕途之路,想要搅动这明朝的风云,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老师!学生来了!”
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一个中年人踉踉跄跄的跑进来。
一眼望见李兆,中年人顺势跪在地上:“恭贺老师考中解元。”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这人正是祝允明,李兆苦笑不已,他本是把祝允明的话当做是开玩笑,他可没有真的要收他做徒弟的想法。
“枝山兄起来吧,枝山兄考得怎么样?”:李兆扶起祝允明。
祝允明抹着眼泪:“没有辜负老师,枝山考了个第五名。”
“那是经魁啊,不错不错,我就说你能考上嘛。”:李兆笑道。
虽然历史上祝允明也成功考中举人,但也是名次靠后,经过自己的提点居然能考到第五名,这已经很出人意料,说明祝允明的基本功还是扎实,只要押题押的准,明年的会试还是有很大机会。
“枝山兄,收徒这事只是玩笑话,枝山兄切莫当真。”
听到这话,祝允明不答应了,再次跪下:“老师是嫌弃枝山资质愚笨吗?请老师一定手下枝山,枝山愿意常伴老师左右,时刻聆听老师的教诲。”
李兆这下尴尬了,自己年纪还小啊,收个老徒弟,会不会折寿啊?
一辆马车停在李宅外,一个老者被人搀扶着进来:“李兆,你就把他收了吧,难得遇到这么有诚意的学生。”
“我看这后生也不错,你小子收了他也不亏,好歹也是个经魁嘛。”:另一个老头说道。
说话的正是黄绂老爷子和刘大夏,李兆当即恭敬道:“见过老师,见过黄大人。”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