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乱明天下一根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么大园林,只有这么做,才能做的下去,否则那就是真是劳民伤财了。

    陈海平定下的这个基调,徐光启全力支持,并亲自写信,从江南请来了一位园林大师。

    这位园林大师是江南吴县人,叫计成。计成很了不起,他写了一部园林史上的旷世之作《园冶》。

    计成一到,便被陈海平尊为大师,位同一品,是这个天大园林的总设计师。

    计成一步登天,哪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有这等荣耀?于是立刻死心塌地,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

    徐家的园林就是由计成亲自设计建造的,实际上,这类园林的造价并不高,因为多取天趣,随形地物,各种建筑也尽以实用简朴为原则,与江南豪门动辄穷数代所积建造的园林实有天壤之别。

    但是,不管江南的园林是多么精美,在这个朴拙简陋的大园林面前,都显得过于可笑了,因为这个天大的大园林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天地之美,这是江南的那些园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这千亩之地的产权都已归在徐光启的名下,徐光启百般推辞不得之后,立下遗嘱,并在政府相关机构备案,这块土地永远不得变卖,也不得分割继承,是徐氏一族共同的财富。

    这,便是名垂千古的徐园。

    今天,天气很好,在徐园西北角的一块稻田里,徐光启正在仔细观察着稻穗的长势。当太阳渐渐升起来之后,徐光启无奈地站起身来。现在不得不走了,要是再不走,家人就得把他给架走了。

    这是医嘱,不听不行。

    回到内院,徐光启刚把手洗过,正在这时,长孙徐尔爵走了过来。

    徐尔爵手里拿着一卷书册,到了近前,对徐光启道:“爷爷,请您看看这个。”

    如果有人要来拜会徐光启,那得经过徐尔爵的审查,徐尔爵同意了,这才行。

    徐光启接过书册,一看,见封页上有四个古朴厚重的隶书大字:天工开物。

    只是这四个字,徐光启就心中一动。拿着书,徐光启在院中的石桌旁坐下,然后把书翻开,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徐光启登时就沉了进去。

    这一册书卷里有六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和农业有关的。

    第一篇是《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

    第二篇是《乃服》,主要论述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技术,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

    第三篇是《彰施》,主要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蓝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

    第四篇是《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

    第五篇是《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

    第六篇是《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

    足足看了两个时辰,看毕,徐光启满眼都是震惊和惊喜之色。

    著书之人当真是一代奇人,很多方面,徐光启都自愧不如,有些更是闻所未闻。

    比如,在第一篇《乃粒》中,讲述了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还有,通过人工选择可培育出抗旱的旱稻,并介绍以砒霜为农药拌种、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等。

    在第二篇《乃服》中,介绍了蚕的变异现象,并提出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茧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发育成长等等。

    在第四篇《粹精》中,讲述了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驱动水轮转动,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时实现灌田、谷物脱粒及磨面粉三种机械功能。

    在第六篇《甘嗜》篇中,介绍了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

    所有这些,都无不令徐光启有耳目一新之感。

    又过了好一会儿,徐光启反应过来,命徐尔爵把著书之人立刻请过来。

    孙子走后,徐光启在院中来回踱步,神情异常激动。

    陈海平是伯乐,也是知音,但那只是在大方向上的,可这个著写《天工开物》的人不同,徐光启知道,这人才是他真正的知己。

    -----

    宋应星,南昌奉新北乡人,万历十年生人,今年已四十六岁。

    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历官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

    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已经日益没落。

    宋应星自幼聪颖过人,少有灵芒,眉宇间有逼人之气,成绩之佳,每每都令师长惊奇,故而被家人视为振兴家族的希望。

    宋应星也果真不负家人厚望,十六岁考入县学,二十八岁中举。

    这虽不算有多么惊人,但也可以了。不过,这之后,宋应星的运气就越来越不好。

    中举当年,宋应星赴京应试,不中;三年后再去,还是不中。其后,每三年一次的大考,宋应星次次都去,但还是不中。

    崇祯初年,宋应星又不中,遂绝了科举之念,但天地骤变,其后,北京城的消息陆续传到了宋应星的耳朵里。

    陈海平废科举、成立中国科学院、极其重视朝廷以前根本不重视的各种人才……尤其是徐光启以其学术成就而成为了京城最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都给了宋应星巨大的震撼。

    实际上,震撼不仅是给宋应星的,也是给宋氏家族的,因为他们都探听清楚了,徐氏家族获得了怎样的优待。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宋应星自己不动心,他也架不住族人的劝说。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一直想写的一本著作,他一直在收集资料,本来没这么快写成,但为了去北京拜见徐光启,所以就把第一卷赶了出来。

    宋应星是和大哥宋应昇一同来的。

    宋应昇和兄弟的命类似,宋应昇是和宋应星同时考中举人的,当时人称“奉新二宋”,但这之后也同宋应星一样,从此便止步不前。

    这次鼓动宋应星北来,宋应昇是最为起劲的。

    幸好,这兄弟俩都是快五十的人了,要不都到不了徐尔爵这儿,就得被挡下来。

    徐家人都是朴实的农民,尽管徐光启做了多年的大官,但对徐家人基本没什么实质的帮助。到了北京之后,确实风光极了,但毕竟时间还短,徐家人还没有来得及变质。

    所以,宋氏兄弟才没有被拒之门外。

    两兄弟一路走来,越靠近北京,那股心火越热,及至到了北京,那就再没有一丝疑惑,一定要想尽办法留下来。

    都说天堂,这不就是吗?

    兄弟俩坐在客厅里,焦急万分。终于,终于,那位接待他们的青年出来了。

    “两位先生,家祖父有请,里面请。”徐尔爵客气地让道。

    宋应昇和宋应星两人都长处了一口气,只要徐光启肯见他们,那事情八九就是成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