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网络文学新人指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好,编辑也好,你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大碗饭,不要干的少,吃的多还埋怨这个世道不公平。这个世上真正的公平不是大锅饭,而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第二,完善产业链条。
这是个很傻的事,因为会投入不少资源,但是可能效果也并不见得会有多好。举个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例“网络文学联赛”来说。很多人看不到“网络文学联赛”对网文这个行业的推动作用,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show,只是17K小说网拉用户和作者的一个手段。说实话,如果拉用户的话,我们有其他更省时省力省钱的手段,不必要用这个方式。而且,作为行业内作者资源最多的网站之一,17K小说网的作者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全部满足,只能分批分层次满足还累到吐血的地步。
“网络文学联赛”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建立了一套新的网络文学评判和选拔体系:导师制度(作者)。
我认为完整的网文筛选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四套体系:读者、编辑、导师、批评家。这四套体系从影响范围上来说是逐步递减的,从建设难度上来说是逐步增加的。
网站的各种自动榜,点击,鲜花,订阅,贵宾票等等,这些是属于读者筛选体系范畴的;这个行业内绝大多数的编辑都是签约编辑,都是以读者的眼光在帮读者筛书。从商业化的角度上来说,这没有错,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但仅仅有这样一个签约编辑的队伍是不足够的。
编辑还应承担主动发掘慢热、冷门、小众等作品的职责,但现在绝大多数编辑都是签约编辑,仍处于跟随读者选择的地步,真正的责编在网文这个圈子里还很少。对17K小说网来说,建立编辑这个不同于读者筛选的体系是2013年的建设重点,我们为什么花大力气去做责编制,为什么设立内容运营经理,都是基于这个判断前提。
第三套就是现在还在摸索的导师制度。
说起来这一套体系在传统出版圈子里运转的比较顺利。比如老作者提携新作者、主动发掘新作者,有师生传承关系等等。师徒关系在古代是很盛行,近现代也有,但现在网文里比较少,有客观原因。我们耗费上百万资金来做“网络文学联赛”也不是在鼓励搞小圈子,搞小团伙,因为在网文里,书写的不好看,再大的神(网文里拥有高人气的作者往往被人称为大神)推荐也没用,一样扑街。那导师制度的价值在哪里呢?
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读网文。
谁是最了解创作的人?
应该是作者。
谁是最了解作者的人?
肯定是作者。
应该给作者们,尤其是有经验作者们以判断的权利。这当然不会影响编辑的权威,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从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
读者、编辑、导师、批评家这四大体系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一部作品来说,要看其自身的定位,一百万人看的书就高贵么?一万人看的书就低人一等么?不能因为一部作品在一个体系的成功就去否定它在另一个体系的失败,反之亦然。如果看不清这一点,网文就没有未来,就和现在社会上的金钱决定一切一个德行,网文也会真正的失去生命力。
至于网络文学的理论家、批评家队伍,我觉得真是难住我了。怎么说呢,感觉还有很多年的样子才能成熟起来。在建立这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业者们放下成见,以行业大局为重,齐心协力来做,这样也许在十年内我们能看到一些苗头。
还好,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我相信网文的未来,也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好。你也相信,对吧!
全篇完。
本篇所述内容为作者2013年初在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作家编辑培训班授课的文字记录稿。之后关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定等话题与班上的编辑、作者朋友进行了交流,部分回复记录在后:
对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争论,我觉得纯属是杞人忧天,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类型。而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就是作家讲故事,讲好听、耐听的故事,我们评价一个小说家唯一的标准就是这个人的故事写的怎样,好还是不好。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分,也没有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分。虽然我也写书,也写《网络文学新人指南》,但那只是为了记述互联网崛起这一段时期的时代特征,现在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词语来代替,也就这样约定俗成的了,为了这个概念去争吵,没有必要,庸人自扰。难道以前有甲骨文、金文、竹简、纸书文学,之后会有手机文学、平板文学、脑电波文学么?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十多年以来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的爆发,觉得很神秘,很无法理解,于是各种奇谈怪论频出,神圣论,垃圾论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他们很大的问题在于不懂得文学的历史,不懂得读者需求,摸不着文学演进的脉络。
近现代以来,小说有两次比较大的爆发期,第一次是五四时期。这时候的小说有两个巨大的改变:从创作上来说,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主流,从此受众越来越广;从影响上来说,地位空前高涨,被主流作家所欣赏,一跃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样式,并逐渐在影响力上成为魁首。
在这个时期,小说的创作其实已经有了道路的分野,譬如政治小说和文艺通俗小说的争论,文以载道还是文以娱人。鸳鸯蝴蝶派、张恨水、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甚至沈从文等等,都被严厉的批判过。这里不展开。
最终呢,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政治类小说取得全盛,老舍被逼着修改《骆驼祥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浩然写《金光大道》,到后来八个样板戏达到顶峰。
这时候的人们呢,有没有读通俗小说的需求呢?有。而且被严重压抑下,仍然会有一些像《一只绣花鞋》之类的手抄本流行。
到改革开放后,文学迎来了第二次爆发期。
这次是通俗文化的全面回潮。我不说是入侵,以前总是有人说是港台文化的入侵,其实这是不自信的说法。港台文化从何而来?不一样是源自1949年前的中国么?
邓丽君、四大天王、金庸、古龙、黄易、影视歌曲等等全面流行,娱乐文化蔚为大观。在国内文坛,路遥、贾平凹、莫言等文学大师级人物纷纷登场。
30多年来,这股风从来没断,也没怎么转向过。
到了1990年后,互联网铺向全球,让世界改变了。文学也改变了。
但这股风,是通俗文化的风,是通俗小说的风。
换了身新衣服,小样,不认识了?
说白了,网文没什么神奇的,只是人民群众以前被压抑的太狠了,所以疯狂的阅读小说。但是在基本需求满足以后,他们也是会挑食的。现在的人天天吃肉,也吃腻了,都想弄点农家乐,吃点田园菜。
大家没发现网文过阵子就会有几本小清新,文青味的书火起来么?
这是有背后的逻辑的。
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的分野,更多是行业内研究人员为研究方便下的定义。对通俗小说来说,销量就是一切,说白了就是读者选择,金庸、琼瑶为什么地位高,无他,读者多尔。
严肃小说,从来就是小众的,所以也没必要在乎销量,一本书别说卖1000本,卖1本也值得庆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求仁得仁又何怨?
本文作者是17K小说网创始人、总经理刘英。笔名血酬,著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
ps1:今天太晚了,以后有想起来的再增补一下。反正我是没时间争论什么的,知道什么是你的事业,什么是你的方向,谁是你的客户就足够了。
PS2:本文全文发表于《网络文学评论》杂志第四辑“高端研究”版块,感谢编辑西篱斧正。
也好,编辑也好,你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大碗饭,不要干的少,吃的多还埋怨这个世道不公平。这个世上真正的公平不是大锅饭,而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第二,完善产业链条。
这是个很傻的事,因为会投入不少资源,但是可能效果也并不见得会有多好。举个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例“网络文学联赛”来说。很多人看不到“网络文学联赛”对网文这个行业的推动作用,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show,只是17K小说网拉用户和作者的一个手段。说实话,如果拉用户的话,我们有其他更省时省力省钱的手段,不必要用这个方式。而且,作为行业内作者资源最多的网站之一,17K小说网的作者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全部满足,只能分批分层次满足还累到吐血的地步。
“网络文学联赛”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建立了一套新的网络文学评判和选拔体系:导师制度(作者)。
我认为完整的网文筛选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四套体系:读者、编辑、导师、批评家。这四套体系从影响范围上来说是逐步递减的,从建设难度上来说是逐步增加的。
网站的各种自动榜,点击,鲜花,订阅,贵宾票等等,这些是属于读者筛选体系范畴的;这个行业内绝大多数的编辑都是签约编辑,都是以读者的眼光在帮读者筛书。从商业化的角度上来说,这没有错,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但仅仅有这样一个签约编辑的队伍是不足够的。
编辑还应承担主动发掘慢热、冷门、小众等作品的职责,但现在绝大多数编辑都是签约编辑,仍处于跟随读者选择的地步,真正的责编在网文这个圈子里还很少。对17K小说网来说,建立编辑这个不同于读者筛选的体系是2013年的建设重点,我们为什么花大力气去做责编制,为什么设立内容运营经理,都是基于这个判断前提。
第三套就是现在还在摸索的导师制度。
说起来这一套体系在传统出版圈子里运转的比较顺利。比如老作者提携新作者、主动发掘新作者,有师生传承关系等等。师徒关系在古代是很盛行,近现代也有,但现在网文里比较少,有客观原因。我们耗费上百万资金来做“网络文学联赛”也不是在鼓励搞小圈子,搞小团伙,因为在网文里,书写的不好看,再大的神(网文里拥有高人气的作者往往被人称为大神)推荐也没用,一样扑街。那导师制度的价值在哪里呢?
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读网文。
谁是最了解创作的人?
应该是作者。
谁是最了解作者的人?
肯定是作者。
应该给作者们,尤其是有经验作者们以判断的权利。这当然不会影响编辑的权威,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从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
读者、编辑、导师、批评家这四大体系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一部作品来说,要看其自身的定位,一百万人看的书就高贵么?一万人看的书就低人一等么?不能因为一部作品在一个体系的成功就去否定它在另一个体系的失败,反之亦然。如果看不清这一点,网文就没有未来,就和现在社会上的金钱决定一切一个德行,网文也会真正的失去生命力。
至于网络文学的理论家、批评家队伍,我觉得真是难住我了。怎么说呢,感觉还有很多年的样子才能成熟起来。在建立这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业者们放下成见,以行业大局为重,齐心协力来做,这样也许在十年内我们能看到一些苗头。
还好,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我相信网文的未来,也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好。你也相信,对吧!
全篇完。
本篇所述内容为作者2013年初在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作家编辑培训班授课的文字记录稿。之后关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定等话题与班上的编辑、作者朋友进行了交流,部分回复记录在后:
对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争论,我觉得纯属是杞人忧天,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类型。而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就是作家讲故事,讲好听、耐听的故事,我们评价一个小说家唯一的标准就是这个人的故事写的怎样,好还是不好。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分,也没有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分。虽然我也写书,也写《网络文学新人指南》,但那只是为了记述互联网崛起这一段时期的时代特征,现在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词语来代替,也就这样约定俗成的了,为了这个概念去争吵,没有必要,庸人自扰。难道以前有甲骨文、金文、竹简、纸书文学,之后会有手机文学、平板文学、脑电波文学么?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十多年以来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的爆发,觉得很神秘,很无法理解,于是各种奇谈怪论频出,神圣论,垃圾论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他们很大的问题在于不懂得文学的历史,不懂得读者需求,摸不着文学演进的脉络。
近现代以来,小说有两次比较大的爆发期,第一次是五四时期。这时候的小说有两个巨大的改变:从创作上来说,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主流,从此受众越来越广;从影响上来说,地位空前高涨,被主流作家所欣赏,一跃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样式,并逐渐在影响力上成为魁首。
在这个时期,小说的创作其实已经有了道路的分野,譬如政治小说和文艺通俗小说的争论,文以载道还是文以娱人。鸳鸯蝴蝶派、张恨水、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甚至沈从文等等,都被严厉的批判过。这里不展开。
最终呢,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政治类小说取得全盛,老舍被逼着修改《骆驼祥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浩然写《金光大道》,到后来八个样板戏达到顶峰。
这时候的人们呢,有没有读通俗小说的需求呢?有。而且被严重压抑下,仍然会有一些像《一只绣花鞋》之类的手抄本流行。
到改革开放后,文学迎来了第二次爆发期。
这次是通俗文化的全面回潮。我不说是入侵,以前总是有人说是港台文化的入侵,其实这是不自信的说法。港台文化从何而来?不一样是源自1949年前的中国么?
邓丽君、四大天王、金庸、古龙、黄易、影视歌曲等等全面流行,娱乐文化蔚为大观。在国内文坛,路遥、贾平凹、莫言等文学大师级人物纷纷登场。
30多年来,这股风从来没断,也没怎么转向过。
到了1990年后,互联网铺向全球,让世界改变了。文学也改变了。
但这股风,是通俗文化的风,是通俗小说的风。
换了身新衣服,小样,不认识了?
说白了,网文没什么神奇的,只是人民群众以前被压抑的太狠了,所以疯狂的阅读小说。但是在基本需求满足以后,他们也是会挑食的。现在的人天天吃肉,也吃腻了,都想弄点农家乐,吃点田园菜。
大家没发现网文过阵子就会有几本小清新,文青味的书火起来么?
这是有背后的逻辑的。
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的分野,更多是行业内研究人员为研究方便下的定义。对通俗小说来说,销量就是一切,说白了就是读者选择,金庸、琼瑶为什么地位高,无他,读者多尔。
严肃小说,从来就是小众的,所以也没必要在乎销量,一本书别说卖1000本,卖1本也值得庆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求仁得仁又何怨?
本文作者是17K小说网创始人、总经理刘英。笔名血酬,著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
ps1:今天太晚了,以后有想起来的再增补一下。反正我是没时间争论什么的,知道什么是你的事业,什么是你的方向,谁是你的客户就足够了。
PS2:本文全文发表于《网络文学评论》杂志第四辑“高端研究”版块,感谢编辑西篱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