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交相辉映、互补兼容。公共选择性理论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的善的本质得以最充分发挥,人的利他本性最大化。经济学就是道德学。
因此,“政府失灵”的根源不在于人是“经济人”或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在于制度设计与官员具体素质这两项。制度设计与官员素质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对称的,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时,都是理性的;问题是理性的人在进行选择时要受制于现有的社会条件:制度与政策导向的制约。如果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让民众进行选择时,用眼前的、局部的、肤浅的利益否定自己长远的、整体的、根本的利益,那是国民素质问题,而不是所谓“投票悖论”、“集体非理性”或“社会选择不可能”。利益有不同的层次,理性本来也有不同的层次。当低层次的利益与高层次利益、低层次理性与高层次理性有冲突时,不是得出社会选择不可能的结论,而是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使国民素质提高与社会理性选择能力结合起来;在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在进行社会选择时,更多地看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这与其说是社会选择问题,还不如说是社会改造问题;社会选择问题从属于社会改造问题。
诚然,人与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相互之间有质的区别;即使一致的部分,也有程度不同这一量的差别。但这不构成社会选择无理性、不可能的依据。因为,不可能完全一致并不等于没有共同点,程度不同以本质一样为前提。社会人群范围越广,其一致的利益仅仅是人们越深层次的利益。这种深层次的共同利益,并不因为人们是否意识、意识到的程度如何而改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都能认识到自身的深层次利益,并自觉地为追求自己深层的利益而奋斗,进行广泛的社会选择、制度设计、政策导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人作为“经济人”、“理性人”的多重本质、多重存在、发展的多种可能,也说明制度设计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导向作用。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个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中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理论依据。
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建设国民素质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说明了建设以国民素质工程为核心的社会GDP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首先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老板的人力资本投资、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导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中,老板是企业的创办者,老板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起点;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基础;领导是企业的组织者,其领导力大小、发挥程度如何,对企业系统功能发挥如何起关键作用,所以领导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有机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团队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团队是放大的个人,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老板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创业力的开发。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创新力的开发。团队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亲和力的开发。领导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领导力的开发。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上,建立老板素质工程、员工素质工程、团队素质工程、领导素质工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国民素质投资的基础和雏形。
野兽与天使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自我创造,那么造成这样本质区别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如果说人的本质是自我创造,那么人的意识的本质则是自我意识。
人的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是理想。理想既是对现实的相容,又是对现实的超越,“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然而只是合理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而不是合理的全部。现实和合理之间是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种和属的关系;“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新的更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的东西成为现实。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和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创造,而创造是在人的理想——“真、善、美”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理想分为个人的理想和人类的理想,因而人的创造也分为自我创造和社会创造。在个人理想指导下的创造即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人类理想指导下进行的创造称之为社会创造、社会发展。理想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创造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需要同现实的对称、理论同实际的对称、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对称的最深层的本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整个社会有机体不但从静态来看、而且从动态来看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层次的最深层的本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对称。
自我意识上升为理想要经过目的,目的是上升为理想的自觉需要。需要属于潜意识范畴,目的属于显意识范畴。因此,需要只能是自发行为的直接动力,而自觉行为的动力则是目的。虽然需要是目的根源,因而也是自觉行为的根源和一切行为的根源,但需要上升到目的又必须经过种种修正;特别是人类的长远目的更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需要行动,那么每个人的需要将都不能满足,社会不能发展。因此,以需要和现实的对称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错误的,只有理想(包括个人的和人类的,眼前的和长远的目的)即人类的升华了的需要同现实的对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是主体和客体对称的内在机制,是使主体活动起来构成同现实对称的根本原因。理想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是人的主体性高低的根本。只有从理想和现实的对称出发才能对主体和客体的对称之所以是社会基本对称的原理作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每个社会成为都能自觉地按照主客体的价值规律和主体的价值规律办事,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直接间接地用于纵向的进取,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性;而社会应该创造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自觉、平等地劳动和享受的条件。社会的理想制约着个人的理想,理想的社会制约着理想的个人。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源有头 经济规律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
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社会的基本对称,不但可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会系统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结构,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是社会的基本对称,可以科学地揭示主体——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就是主体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经济规律,就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因此,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社会的基本对称,不但可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会系统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结构,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经济,就是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经济规律,就是经济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隐藏在经济规律后面的是经济本质。经济本质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过程,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过程。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中最基本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
主客体的对称之所以是经济领域的基本对称,还因为主客体的关系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其他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
主客体关系的规律,实质上是目的和手段关系的规律。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主体一般地表现为目的,客体一般地表现为手段。利益规律,是主体作为目的规律。人们直接、间接地同客体发生作用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必须在同客体发生关系时产生,并在同客体发生关系时满足,在发生和满足的过程中发展。所谓利益规律是主客体关系规律下一个层次的规律。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的贡献和索取相统一的规律,即主体对客体付出多少劳动,必须从客体那里获得多少报酬。在社会化生产中形式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实质上是人和自然的平等关系。主体的价值规律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按劳分配规律,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的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它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这条规律以主体的价值规律、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前提。剩余价值规律,本质上是商品价值规律。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社会生产规律,比例包括人和人的比例关系、物和物的比例关系、人和物的比例关系。其中人和物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是基本的比例关系,其他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生与产生作用。因此按比例发展社会生产规律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基础,以主体的价值规律为前提。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规律,是主客体相互对称的规律。既然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层次,作为生产力标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分别是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所以这条规律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基础上。总之,主客体对称的规律是根本、是整体,其他经济规律是局部、是非根本,前者制约与派生后者。
经济规律归根结底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说明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应该统一,也能够统一。
世界是可知的,思辨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经济主体活动和经济规律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从具体经济科学到对称哲学,从对称哲学到具体经济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的、个人的、空间的、时间的、历史的、逻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逻辑过程。对称哲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经济的认识过程更自觉,更有效。
、交相辉映、互补兼容。公共选择性理论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的善的本质得以最充分发挥,人的利他本性最大化。经济学就是道德学。
因此,“政府失灵”的根源不在于人是“经济人”或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在于制度设计与官员具体素质这两项。制度设计与官员素质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对称的,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时,都是理性的;问题是理性的人在进行选择时要受制于现有的社会条件:制度与政策导向的制约。如果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让民众进行选择时,用眼前的、局部的、肤浅的利益否定自己长远的、整体的、根本的利益,那是国民素质问题,而不是所谓“投票悖论”、“集体非理性”或“社会选择不可能”。利益有不同的层次,理性本来也有不同的层次。当低层次的利益与高层次利益、低层次理性与高层次理性有冲突时,不是得出社会选择不可能的结论,而是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使国民素质提高与社会理性选择能力结合起来;在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在进行社会选择时,更多地看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这与其说是社会选择问题,还不如说是社会改造问题;社会选择问题从属于社会改造问题。
诚然,人与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相互之间有质的区别;即使一致的部分,也有程度不同这一量的差别。但这不构成社会选择无理性、不可能的依据。因为,不可能完全一致并不等于没有共同点,程度不同以本质一样为前提。社会人群范围越广,其一致的利益仅仅是人们越深层次的利益。这种深层次的共同利益,并不因为人们是否意识、意识到的程度如何而改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都能认识到自身的深层次利益,并自觉地为追求自己深层的利益而奋斗,进行广泛的社会选择、制度设计、政策导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人作为“经济人”、“理性人”的多重本质、多重存在、发展的多种可能,也说明制度设计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导向作用。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个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中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理论依据。
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建设国民素质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说明了建设以国民素质工程为核心的社会GDP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存在先于素质说明,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首先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老板的人力资本投资、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导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中,老板是企业的创办者,老板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起点;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基础;领导是企业的组织者,其领导力大小、发挥程度如何,对企业系统功能发挥如何起关键作用,所以领导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有机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团队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团队是放大的个人,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老板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创业力的开发。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创新力的开发。团队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亲和力的开发。领导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领导力的开发。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上,建立老板素质工程、员工素质工程、团队素质工程、领导素质工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国民素质投资的基础和雏形。
野兽与天使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自我创造,那么造成这样本质区别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如果说人的本质是自我创造,那么人的意识的本质则是自我意识。
人的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是理想。理想既是对现实的相容,又是对现实的超越,“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然而只是合理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而不是合理的全部。现实和合理之间是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种和属的关系;“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新的更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的东西成为现实。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和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创造,而创造是在人的理想——“真、善、美”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理想分为个人的理想和人类的理想,因而人的创造也分为自我创造和社会创造。在个人理想指导下的创造即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人类理想指导下进行的创造称之为社会创造、社会发展。理想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创造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需要同现实的对称、理论同实际的对称、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对称的最深层的本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整个社会有机体不但从静态来看、而且从动态来看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层次的最深层的本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对称。
自我意识上升为理想要经过目的,目的是上升为理想的自觉需要。需要属于潜意识范畴,目的属于显意识范畴。因此,需要只能是自发行为的直接动力,而自觉行为的动力则是目的。虽然需要是目的根源,因而也是自觉行为的根源和一切行为的根源,但需要上升到目的又必须经过种种修正;特别是人类的长远目的更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需要行动,那么每个人的需要将都不能满足,社会不能发展。因此,以需要和现实的对称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错误的,只有理想(包括个人的和人类的,眼前的和长远的目的)即人类的升华了的需要同现实的对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是主体和客体对称的内在机制,是使主体活动起来构成同现实对称的根本原因。理想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是人的主体性高低的根本。只有从理想和现实的对称出发才能对主体和客体的对称之所以是社会基本对称的原理作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每个社会成为都能自觉地按照主客体的价值规律和主体的价值规律办事,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直接间接地用于纵向的进取,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性;而社会应该创造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自觉、平等地劳动和享受的条件。社会的理想制约着个人的理想,理想的社会制约着理想的个人。
需要必须升华为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源有头 经济规律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
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社会的基本对称,不但可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会系统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结构,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是社会的基本对称,可以科学地揭示主体——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就是主体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经济规律,就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因此,把主体和客体的对称看成社会的基本对称,不但可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会系统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结构,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经济,就是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经济规律,就是经济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隐藏在经济规律后面的是经济本质。经济本质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过程,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过程。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中最基本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
主客体的对称之所以是经济领域的基本对称,还因为主客体的关系规律是社会经济系统其他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
主客体关系的规律,实质上是目的和手段关系的规律。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主体一般地表现为目的,客体一般地表现为手段。利益规律,是主体作为目的规律。人们直接、间接地同客体发生作用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必须在同客体发生关系时产生,并在同客体发生关系时满足,在发生和满足的过程中发展。所谓利益规律是主客体关系规律下一个层次的规律。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的贡献和索取相统一的规律,即主体对客体付出多少劳动,必须从客体那里获得多少报酬。在社会化生产中形式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实质上是人和自然的平等关系。主体的价值规律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按劳分配规律,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的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它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这条规律以主体的价值规律、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前提。剩余价值规律,本质上是商品价值规律。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社会生产规律,比例包括人和人的比例关系、物和物的比例关系、人和物的比例关系。其中人和物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是基本的比例关系,其他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生与产生作用。因此按比例发展社会生产规律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基础,以主体的价值规律为前提。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规律,是主客体相互对称的规律。既然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层次,作为生产力标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分别是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所以这条规律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基础上。总之,主客体对称的规律是根本、是整体,其他经济规律是局部、是非根本,前者制约与派生后者。
经济规律归根结底是主客体关系的规律,说明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应该统一,也能够统一。
世界是可知的,思辨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经济主体活动和经济规律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从具体经济科学到对称哲学,从对称哲学到具体经济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的、个人的、空间的、时间的、历史的、逻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逻辑过程。对称哲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经济的认识过程更自觉,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