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曾被征服者的武装反抗。B96年1月1日起,大批帝国外族军队也加入到反抗者的阵营,他们是真正有能力推翻塔斯曼帝国的国内力量……那时的帝国内部燃起了起义烈火,越烧越大,帝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先进武器平叛灭火,因为这些武器他自己造不了。国际军购,马上,赶紧的。
就在这个时候,晴天霹雳。B96年2月14日,萨克森-温莎帝国与多国达成了针对塔斯曼帝国的《落后国家军火禁运国际协定》。关键时刻,所有的老朋友一致发起了对塔斯曼帝国的国际军火贸易封锁。就连老朋友威廉王国也被萨克森-温莎帝国喂饱了利益下午茶,不再卖给帝国军火了。
除了年初签约的那9条布鲁诺级巡洋军,塔斯曼帝国再也没法从正规国际市场买到军火了。除了又一次从老朋友威廉王国现役装备中高价买来的60门150mm大口径重炮(共计120门),整场内部战争中塔斯曼帝国就没买到过像样的大炮。(第一次买的60门150毫米重炮在维拉攻防战中被灭了。第二次这60门150重炮被编为两个24门制的重炮团和一个12门制的独立重炮兵营。两个重炮团都加强帝国东部地区的机动重兵集团,被起义军在亚森东部战役中歼灭。独立重炮兵营参加了迪尔会战,被部署到了迪尔城,该部参加了起义。)
帝国军买不到好枪好炮,战线另一边的起义军却买得到。起义军可以从我军那里买,也可以通过我军代为采购。对于某些起义军,我军甚至会白送他们整支部队的军火。起义军有了枪,起义军有了炮,起义军还有了我军派去的战术顾问和联络官。B96年4月份起,随着我军援助的深入,双方的差距显出来了。
这时候的塔斯曼帝国军可谓雪上加霜,不单是没法从国外买来好枪好炮,就连部分手里的枪炮也无法使用了。帝国军国外产重炮的炮弹引信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这意味着炮弹打出去炸不响,塔斯曼帝国要塞部队和独立野战炮兵部队装备的几百门大口径重炮,都成了只能吓唬人的废铁。
就是因为引信过期,帝国对叛军进行的最后一次会战,亚森东部重兵集团独立重炮部队的百余门重炮成了罗马投石机!!只有高价购自老朋友威廉王国的48门150mm大口径重炮能有效发言。而与之对垒的亚森斯坦起义军装备了两百多门155榴弹炮。这场战役结果是起义军使用200余门155榴弹炮,欢快的发表着胜利宣言……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进口的引信,所有塔斯曼帝国陆军野战部队将失去他们的大炮。可萨克森-温莎帝国居然真的掐断了所有渠道的炮弹引信供应。塔斯曼帝国战时新生产的炮弹只得装黑火药,用擦火砸火原理的旧式火药引信,这些炮弹弱爆了,“简直是在放礼花”。与之相比,对面叛军打过来的却是装TNT的炸药炮弹,货真价实的高爆弹。
正规市场买不到吗,那就去黑市,有什么要什么,不就是花钱吗??咱塔斯曼帝国的阿史那皇帝大爷有的是钱。虽然这个“世界第六大强国”后期更加疯狂的用极为有限的财力继续去维持扩充军备,强撑死撑,不计成本去“白银续命”。但是在这最需要军火的时刻,塔斯曼帝国能买到什么样的军火??又能从哪里买到真正需要的军火??
老大帝国的破败身躯在各路起义军点燃的大火中痛苦挣扎。塔斯曼帝国赖以存在的帝国军队,昔日确实强大而那时依然庞大的帝国军队在起义烈火中迅速燃烧殆尽。帝国周边强国和世界其他强国都准备好了餐具,强国的政要惬意的商讨着分蛋糕问题,在他们拟定的计划里苟延残喘的塔斯曼帝国被一步步瓜分掉。
帝国灭亡后,回头看一下罗密欧*埃米利乌斯*凯撒大帝几十年前的预言,历史果如此公所言。
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笔笔军购,确实给塔斯曼帝国军尤其是海军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使帝国海军的战斗力短期内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军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提升一支军队的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也能弱化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在能够进行军购的情况下,没有自我技术而不能独自制造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可以通过军购武装自己的军队,使军队有足够的能力自卫或者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在军购之后,如果不能独立发展,军队对军购形成依赖,那么,一旦军购中断,这支军队就成了缺失坚强后盾的军队,成了被动挨打的群体,失去了它应有的作战能力。而军购不可能永久地进行下去,提供军购的一方会视情况而定,有利益则进行,受损害则取消。而依赖军购一方在获得军购之后,一方面喜于军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忧于军购的中断,而且往往忧多喜少,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军购得来的武器装备再庞大,再先进,也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战争。一旦进行战争,战斗前线需要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的供给。如果那些武器装备国内不能自给,外国又不肯供给,那么,这战争就没法打下去了,肯定以失败告终。
对于塔斯曼帝国而言,黄金军购确实使帝国军队尤其是帝国海军拥有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无疑也使得这一帝国丧失了自己研发装备的原动力。从长期和可观的角度观察分析,正是这一笔笔的黄金军购削弱了塔斯曼帝国军尤其是海军的实际军事实力。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证实:
一、军购使塔斯曼帝国军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众所周知,一支军队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各方面物质能够自备自足。而武器装备的自备自足尤其重要,没了某种装备,军队就会成为敌方的牺牲品。例如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军队,“距离胜利仅仅是四发飞鱼导弹,只要四发飞鱼,就会取得胜利”。可那时阿根廷就是用与飞鱼导弹同等重量甚至更重的黄金,也换不到任何飞鱼导弹或同档次性能的其他导弹。那时那地的军火早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不要说阿根廷是个特例,当你真正用到军火时,都是在跟那时阿根廷一样的情况下。你能确认,当你真正需要某种先进武器的时候,当你没了这种武器就会战败,甚至灭亡的关键时刻,你能及时买的到……
文中的塔斯曼帝国关键时刻就没有买到。
帝国海军军许多的先进武器装备来自军购,如大型舰艇、大口径炮弹都不能自给自足,只有依赖进口,而进口不仅得出天价,而且真到了用的时候难以保证供应。帝国灭亡的导火索——塔斯曼帝国军海军遭遇了大规模的突发战争,重大的武器装备一再受到损失,自己无法及时自造补充。到了帝国最后的时刻,帝国财政能够不惜血本能出大价钱买武器,可提供军需的一方却断绝供给,以至于帝国陆军得不到急需的军需补充,尤其是缺乏大炮,战争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军购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战争的需要。由于塔斯曼帝国依赖国际军购,严重地制约帝国军战斗力的发挥,致使帝国军队实际缺乏应对与强国间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所以,塔斯曼帝国和看似强大的帝国军面对国家被宿敌分裂,面对宿敌强国的入侵,只好采取防御,无法进行坚决地反击了。
二、军购使塔斯曼帝国军的将领缺失自信心。由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来自军购,军队官兵始终笼罩在外国先进武器的影子下,素质再好的军队也会缺乏自信,悲观失望。那时那地的帝国军也是有血有肉的战士汇成的,尤其是帝国本族军队。而帝国本族军队的将军们面对并数量有限却随时会断供的重要武器装备,自信心大打折扣,打起来必然缩手缩脚。战线另一侧,帝国叛军手里全套的外国先进重装备和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补充,让他们在战场上从来都是大方出手。很多原本在帝国这边的外族军队,见此状况选择加入叛军,加入叛军才会胜利。这就是异族叛匪越剿越多的原因之一。这一状况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后期,帝国本族军队也加入叛军阵营。那时,塔斯曼帝国必将失败和灭亡成了绝多数人的共识,局势已经无法逆转。
帝国后期装备严重依赖对外军购的塔斯曼帝国军难以承受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负担。帝国亡国之年,在对起义军的作战中,帝国军的将军们即使遇有战机很多也没有坚决实施歼敌行动。亡国战争末期,亚森斯坦国防军回撤退出战争后,面对已经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杂牌武装起义军,帝国军一方也从来没有实施过全线出击打击敌人的战略性主动攻击举措,因为帝国军已丧失了弹药来源,现有的弹药库存无法支持这样的进攻行动。帝国军大炮还有很多,问题是还能用的炮弹太少,没法组织进攻。
军购使得塔斯曼帝国军貌似强大,实则弱不禁风。塔斯曼帝国掏空国库的黄金军购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败笔。大量的黄金被直接又来购买军舰和武器制造设备,这些是可以买来,但技术,研发技术你买不来。就像真实历史中的大清帝国没有充分重视国家的军工建设,自以为花钱就能办大事,只求从外国购买洋舰洋炮,企图依赖军购保卫国家,结果有了巨舰大炮,却担心折损,担心实力受挫,不敢起而抗争。外国军队兵迫眉睫之时,清朝帝国还做着保存军购得来的武器装备的梦想,结果在一系列的海战陆战中,落得个外来的武器灰飞湮灭、国家一再受辱的下场。中国的民国时代也一样,依赖外来的武器装备充实军队,精锐部队的重武器居然存着不敢在战场上用,怕在战斗中遭受损失。结果以泱泱大国之实力居然抵挡不了小小日本的进攻,举国上下遭受兵灾战火荼毒,人民多受屠戮之运,国家残破不看,颓势难挽,最后光头不得民心,退居台湾,苟延残喘。呜呼!
从客观角度冷静观察可知,塔斯曼帝国的黄金军购和后期的“白银续命”为当时的高技术国家进行军备竞赛和军事科技研发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也促进了两国重工业发展,拉动了两国及与其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两国在军事,经济,科技实力上不断与塔斯曼帝国拉大距离,新式武器爆发式出现,军队装备日趋遥遥领先,进而再次刺激了塔斯曼帝国再次以大量黄金购买两国武器,出资赞助两国武器研发,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科技落后国家投入再多财富都不可能有长期的军事领先,只能被科技先进国家用加工过的钢铁换走几百年来积攒的真金白银(几乎都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金银)。
正是在军备竞赛引发的这种“黄金换钢铁”贸易游戏中,野蛮人建立的塔斯曼帝国一步步的陷入了财政危机,但这个塔斯曼帝国必须参加这场军备竞赛贸易游戏,这是所有强国必须加入的竞赛游戏。一旦退出,这个帝国随时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餐桌上香喷喷的烤火鸡。历史上塔斯曼帝国侵略并灭亡过数十个之多的弱小国家;这些国家受侵略该国侵略并灭亡的唯一原因是弱小。作为从来就没有完善工业体系和科技研发能力的落后国家,斯塔曼帝国正一步步沦为一个国土庞大的弱小国家。该国高层很清楚,一旦自己成为这场竞赛中的失败者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就像那些因为军事技术落后被高技术国家毫不费力灭亡,国土沦为殖民地的古老王国,他们的皇室要么被殖民者处死,要么被流放,运气最好的顶多是流亡他乡苟延残喘过没有任何贵族尊严的平民富人生活。这显然是帝国皇室无法接受的,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必然用国财办家事,不计成本的进行“黄金换钢铁”贸易游戏。皇室对亡国的恐惧和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不信任使得该国的军购行为自始至终都是病态的,不是为了真正的强大,而是为了确保自家皇位安全,装样子吓唬人。
任何一个正常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武器装备上必须靠自己,真正的靠自己来武装自己。技术落后国家要敢于抽出陷于军购旋涡的手脚,排除种种喧嚣,大力支持国内的军工企业,扶植有能力进军军工制造业的企业,让国内军工制造业自由研发,高速发展,不断提升,让武器制造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让种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自给自足,保障充分供应。唯有这样,这个国家的军队才会有条件想要装备什么样的武器弹药就装备什么样的武器弹药,才会有条件发动认为有必要的发动的各种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稳操胜券。也只有做到这些,这支军队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足以令敌军畏惧的大国雄师,能扬威战场、能战、敢战、胜战的胜利之师。
最后,诗词一首终结此卷。
五律塔斯曼帝国之灭亡
昔日逞威蛮,开土万里疆,泱泱千年国,世界列三强。
弯刀横马上,骑术显英豪,傲然立城头,弯月旗飘扬。
本欲存万年,威名传浩荡,谁知科技耀,日光照风霜。
海上连败惨,强邻战旗飘,帝国余威烬,义军举兵刀。
族人勇士心,奈何寡敌众,猛将率虎师,后方无男丁。
叛者浩如海,惊涛覆帝舟,况有宿敌助,重炮密如林。
沙场难胜敌,转头蛮荒季,一国现七皇,岂有理不亡。
下一卷,真正强国间的较量,势均力敌的双方如何战胜对方,这将是国家顶层设计模式的比拼,最高层领导人智慧的对撞。
,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曾被征服者的武装反抗。B96年1月1日起,大批帝国外族军队也加入到反抗者的阵营,他们是真正有能力推翻塔斯曼帝国的国内力量……那时的帝国内部燃起了起义烈火,越烧越大,帝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先进武器平叛灭火,因为这些武器他自己造不了。国际军购,马上,赶紧的。
就在这个时候,晴天霹雳。B96年2月14日,萨克森-温莎帝国与多国达成了针对塔斯曼帝国的《落后国家军火禁运国际协定》。关键时刻,所有的老朋友一致发起了对塔斯曼帝国的国际军火贸易封锁。就连老朋友威廉王国也被萨克森-温莎帝国喂饱了利益下午茶,不再卖给帝国军火了。
除了年初签约的那9条布鲁诺级巡洋军,塔斯曼帝国再也没法从正规国际市场买到军火了。除了又一次从老朋友威廉王国现役装备中高价买来的60门150mm大口径重炮(共计120门),整场内部战争中塔斯曼帝国就没买到过像样的大炮。(第一次买的60门150毫米重炮在维拉攻防战中被灭了。第二次这60门150重炮被编为两个24门制的重炮团和一个12门制的独立重炮兵营。两个重炮团都加强帝国东部地区的机动重兵集团,被起义军在亚森东部战役中歼灭。独立重炮兵营参加了迪尔会战,被部署到了迪尔城,该部参加了起义。)
帝国军买不到好枪好炮,战线另一边的起义军却买得到。起义军可以从我军那里买,也可以通过我军代为采购。对于某些起义军,我军甚至会白送他们整支部队的军火。起义军有了枪,起义军有了炮,起义军还有了我军派去的战术顾问和联络官。B96年4月份起,随着我军援助的深入,双方的差距显出来了。
这时候的塔斯曼帝国军可谓雪上加霜,不单是没法从国外买来好枪好炮,就连部分手里的枪炮也无法使用了。帝国军国外产重炮的炮弹引信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这意味着炮弹打出去炸不响,塔斯曼帝国要塞部队和独立野战炮兵部队装备的几百门大口径重炮,都成了只能吓唬人的废铁。
就是因为引信过期,帝国对叛军进行的最后一次会战,亚森东部重兵集团独立重炮部队的百余门重炮成了罗马投石机!!只有高价购自老朋友威廉王国的48门150mm大口径重炮能有效发言。而与之对垒的亚森斯坦起义军装备了两百多门155榴弹炮。这场战役结果是起义军使用200余门155榴弹炮,欢快的发表着胜利宣言……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进口的引信,所有塔斯曼帝国陆军野战部队将失去他们的大炮。可萨克森-温莎帝国居然真的掐断了所有渠道的炮弹引信供应。塔斯曼帝国战时新生产的炮弹只得装黑火药,用擦火砸火原理的旧式火药引信,这些炮弹弱爆了,“简直是在放礼花”。与之相比,对面叛军打过来的却是装TNT的炸药炮弹,货真价实的高爆弹。
正规市场买不到吗,那就去黑市,有什么要什么,不就是花钱吗??咱塔斯曼帝国的阿史那皇帝大爷有的是钱。虽然这个“世界第六大强国”后期更加疯狂的用极为有限的财力继续去维持扩充军备,强撑死撑,不计成本去“白银续命”。但是在这最需要军火的时刻,塔斯曼帝国能买到什么样的军火??又能从哪里买到真正需要的军火??
老大帝国的破败身躯在各路起义军点燃的大火中痛苦挣扎。塔斯曼帝国赖以存在的帝国军队,昔日确实强大而那时依然庞大的帝国军队在起义烈火中迅速燃烧殆尽。帝国周边强国和世界其他强国都准备好了餐具,强国的政要惬意的商讨着分蛋糕问题,在他们拟定的计划里苟延残喘的塔斯曼帝国被一步步瓜分掉。
帝国灭亡后,回头看一下罗密欧*埃米利乌斯*凯撒大帝几十年前的预言,历史果如此公所言。
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笔笔军购,确实给塔斯曼帝国军尤其是海军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使帝国海军的战斗力短期内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军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提升一支军队的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也能弱化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在能够进行军购的情况下,没有自我技术而不能独自制造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可以通过军购武装自己的军队,使军队有足够的能力自卫或者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在军购之后,如果不能独立发展,军队对军购形成依赖,那么,一旦军购中断,这支军队就成了缺失坚强后盾的军队,成了被动挨打的群体,失去了它应有的作战能力。而军购不可能永久地进行下去,提供军购的一方会视情况而定,有利益则进行,受损害则取消。而依赖军购一方在获得军购之后,一方面喜于军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忧于军购的中断,而且往往忧多喜少,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军购得来的武器装备再庞大,再先进,也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战争。一旦进行战争,战斗前线需要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的供给。如果那些武器装备国内不能自给,外国又不肯供给,那么,这战争就没法打下去了,肯定以失败告终。
对于塔斯曼帝国而言,黄金军购确实使帝国军队尤其是帝国海军拥有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无疑也使得这一帝国丧失了自己研发装备的原动力。从长期和可观的角度观察分析,正是这一笔笔的黄金军购削弱了塔斯曼帝国军尤其是海军的实际军事实力。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证实:
一、军购使塔斯曼帝国军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众所周知,一支军队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各方面物质能够自备自足。而武器装备的自备自足尤其重要,没了某种装备,军队就会成为敌方的牺牲品。例如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军队,“距离胜利仅仅是四发飞鱼导弹,只要四发飞鱼,就会取得胜利”。可那时阿根廷就是用与飞鱼导弹同等重量甚至更重的黄金,也换不到任何飞鱼导弹或同档次性能的其他导弹。那时那地的军火早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不要说阿根廷是个特例,当你真正用到军火时,都是在跟那时阿根廷一样的情况下。你能确认,当你真正需要某种先进武器的时候,当你没了这种武器就会战败,甚至灭亡的关键时刻,你能及时买的到……
文中的塔斯曼帝国关键时刻就没有买到。
帝国海军军许多的先进武器装备来自军购,如大型舰艇、大口径炮弹都不能自给自足,只有依赖进口,而进口不仅得出天价,而且真到了用的时候难以保证供应。帝国灭亡的导火索——塔斯曼帝国军海军遭遇了大规模的突发战争,重大的武器装备一再受到损失,自己无法及时自造补充。到了帝国最后的时刻,帝国财政能够不惜血本能出大价钱买武器,可提供军需的一方却断绝供给,以至于帝国陆军得不到急需的军需补充,尤其是缺乏大炮,战争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军购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战争的需要。由于塔斯曼帝国依赖国际军购,严重地制约帝国军战斗力的发挥,致使帝国军队实际缺乏应对与强国间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所以,塔斯曼帝国和看似强大的帝国军面对国家被宿敌分裂,面对宿敌强国的入侵,只好采取防御,无法进行坚决地反击了。
二、军购使塔斯曼帝国军的将领缺失自信心。由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来自军购,军队官兵始终笼罩在外国先进武器的影子下,素质再好的军队也会缺乏自信,悲观失望。那时那地的帝国军也是有血有肉的战士汇成的,尤其是帝国本族军队。而帝国本族军队的将军们面对并数量有限却随时会断供的重要武器装备,自信心大打折扣,打起来必然缩手缩脚。战线另一侧,帝国叛军手里全套的外国先进重装备和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补充,让他们在战场上从来都是大方出手。很多原本在帝国这边的外族军队,见此状况选择加入叛军,加入叛军才会胜利。这就是异族叛匪越剿越多的原因之一。这一状况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后期,帝国本族军队也加入叛军阵营。那时,塔斯曼帝国必将失败和灭亡成了绝多数人的共识,局势已经无法逆转。
帝国后期装备严重依赖对外军购的塔斯曼帝国军难以承受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负担。帝国亡国之年,在对起义军的作战中,帝国军的将军们即使遇有战机很多也没有坚决实施歼敌行动。亡国战争末期,亚森斯坦国防军回撤退出战争后,面对已经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杂牌武装起义军,帝国军一方也从来没有实施过全线出击打击敌人的战略性主动攻击举措,因为帝国军已丧失了弹药来源,现有的弹药库存无法支持这样的进攻行动。帝国军大炮还有很多,问题是还能用的炮弹太少,没法组织进攻。
军购使得塔斯曼帝国军貌似强大,实则弱不禁风。塔斯曼帝国掏空国库的黄金军购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败笔。大量的黄金被直接又来购买军舰和武器制造设备,这些是可以买来,但技术,研发技术你买不来。就像真实历史中的大清帝国没有充分重视国家的军工建设,自以为花钱就能办大事,只求从外国购买洋舰洋炮,企图依赖军购保卫国家,结果有了巨舰大炮,却担心折损,担心实力受挫,不敢起而抗争。外国军队兵迫眉睫之时,清朝帝国还做着保存军购得来的武器装备的梦想,结果在一系列的海战陆战中,落得个外来的武器灰飞湮灭、国家一再受辱的下场。中国的民国时代也一样,依赖外来的武器装备充实军队,精锐部队的重武器居然存着不敢在战场上用,怕在战斗中遭受损失。结果以泱泱大国之实力居然抵挡不了小小日本的进攻,举国上下遭受兵灾战火荼毒,人民多受屠戮之运,国家残破不看,颓势难挽,最后光头不得民心,退居台湾,苟延残喘。呜呼!
从客观角度冷静观察可知,塔斯曼帝国的黄金军购和后期的“白银续命”为当时的高技术国家进行军备竞赛和军事科技研发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也促进了两国重工业发展,拉动了两国及与其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两国在军事,经济,科技实力上不断与塔斯曼帝国拉大距离,新式武器爆发式出现,军队装备日趋遥遥领先,进而再次刺激了塔斯曼帝国再次以大量黄金购买两国武器,出资赞助两国武器研发,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科技落后国家投入再多财富都不可能有长期的军事领先,只能被科技先进国家用加工过的钢铁换走几百年来积攒的真金白银(几乎都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金银)。
正是在军备竞赛引发的这种“黄金换钢铁”贸易游戏中,野蛮人建立的塔斯曼帝国一步步的陷入了财政危机,但这个塔斯曼帝国必须参加这场军备竞赛贸易游戏,这是所有强国必须加入的竞赛游戏。一旦退出,这个帝国随时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餐桌上香喷喷的烤火鸡。历史上塔斯曼帝国侵略并灭亡过数十个之多的弱小国家;这些国家受侵略该国侵略并灭亡的唯一原因是弱小。作为从来就没有完善工业体系和科技研发能力的落后国家,斯塔曼帝国正一步步沦为一个国土庞大的弱小国家。该国高层很清楚,一旦自己成为这场竞赛中的失败者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就像那些因为军事技术落后被高技术国家毫不费力灭亡,国土沦为殖民地的古老王国,他们的皇室要么被殖民者处死,要么被流放,运气最好的顶多是流亡他乡苟延残喘过没有任何贵族尊严的平民富人生活。这显然是帝国皇室无法接受的,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必然用国财办家事,不计成本的进行“黄金换钢铁”贸易游戏。皇室对亡国的恐惧和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不信任使得该国的军购行为自始至终都是病态的,不是为了真正的强大,而是为了确保自家皇位安全,装样子吓唬人。
任何一个正常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武器装备上必须靠自己,真正的靠自己来武装自己。技术落后国家要敢于抽出陷于军购旋涡的手脚,排除种种喧嚣,大力支持国内的军工企业,扶植有能力进军军工制造业的企业,让国内军工制造业自由研发,高速发展,不断提升,让武器制造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让种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自给自足,保障充分供应。唯有这样,这个国家的军队才会有条件想要装备什么样的武器弹药就装备什么样的武器弹药,才会有条件发动认为有必要的发动的各种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稳操胜券。也只有做到这些,这支军队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足以令敌军畏惧的大国雄师,能扬威战场、能战、敢战、胜战的胜利之师。
最后,诗词一首终结此卷。
五律塔斯曼帝国之灭亡
昔日逞威蛮,开土万里疆,泱泱千年国,世界列三强。
弯刀横马上,骑术显英豪,傲然立城头,弯月旗飘扬。
本欲存万年,威名传浩荡,谁知科技耀,日光照风霜。
海上连败惨,强邻战旗飘,帝国余威烬,义军举兵刀。
族人勇士心,奈何寡敌众,猛将率虎师,后方无男丁。
叛者浩如海,惊涛覆帝舟,况有宿敌助,重炮密如林。
沙场难胜敌,转头蛮荒季,一国现七皇,岂有理不亡。
下一卷,真正强国间的较量,势均力敌的双方如何战胜对方,这将是国家顶层设计模式的比拼,最高层领导人智慧的对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