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陷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德志来说,能吃上肉已经算是奢侈,打工的生活,比不得老板,老板有权势,在大城市坐办公室,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不少人为达目的,向其送礼讨好,名利双收,牧师也难避免这个世俗的规律,再清高、再廉洁的人一旦尝到一丁点权力的滋味,就难以割舍,恋恋不忘,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权扩权,这种膨胀的*就像被投入酵母的面团,在那个环境下,发得越来越大。
工资少得可怜,同工不同价,只是因为不是香港人,就比香港人的收入要少得多。只是因为是被领导者,就要付出打工者的辛苦,给老板脸上增光,老板好凭着工作业绩,获得更多的收入。
德志正在胡思乱想,手机响了,是老板打来的,问:“你妻子到了吗?”
德志说:“还没,下午到。”
刘小姐说:“好啊,接到你妻子后,陪她在归州城里玩两天,不着急下乡。”
德志说:“好的。谢谢领导关心。”
刘小姐这么安排,已经经过深思熟虑,这样的承诺,转瞬之间,她就可能遗忘,如果不提醒一下,就会忘记所有的誓言。
德志关了电话,躺在床上想心事,不知道将来的命运如何,走到如今还是不太满意,到底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谁会让自己过上心满意足的生活呢?
很明显,人人都不完美,但德志从小到大,从没承认这一点,他总认为自己很完美,没有犯过罪,自己不需要学《圣经》,就能明白很多道理,知道基本道理就行了,但是,这些远远不够。
又有电话打来,是尹懋,他问:“德志,弟妹来了吗?”
德志说:“还没。吃中午饭了吗?”
尹懋回答说:“没,我们在茶店镇农业服务中心,等人到齐了,到馆子里吃,是政府请客。”
德志说:“那很好,证明你有口福。”
尹懋说:“假如我是项目负责人,有权管钱,我喜欢谁就给谁,钱能收买魔鬼,使其为钱服务。”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了,就是:余哥多照顾一下农业服务中心,哪怕在中心买点水管或者水管配件,就很值得中心感恩,毕竟,余哥掌握魏村的项目款。凭着个人喜好,可以建立他自己关系网。
尹懋和余哥是一伙的,他去魏村,可以对余哥的作法睁只眼闭只眼,完全可以证明余哥比德志强,德志没有这张王牌,只有逆来顺受的份了。
德志中午简单弄了点饭吃,一个吃饭真没意思,不过,古今圣贤皆寂寞,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有人干扰。从窗户向远方望去,看见长江大桥已经完工,只等开始通车的日子到来。估计就在这两天,看德志有没有福气从桥上走一回了。
楼下山坡上的南瓜已经成熟,可惜还没有人来摘,在橘子树下,有两袋垃圾,是余哥所扔。扔的时候,德志刚好在窗子附近,听得清清楚楚,头顶上的窗户打开的声音,余哥的咳嗽声,然后白色的垃圾袋从头顶上飞过去,稳稳当当地落在橘树根部。
不知道余哥在村里怎样去讲卫生科,本来自己都不讲卫生,损人利己,懒惰有加,还去教训别人,真有点滑天下之大稽啊!
要知道,每天垃圾车都要从门前经过,垃圾车的音乐声,能传到很远,听到音乐声,出门丢垃圾到车上,是轻松无比的活儿,可是,余哥就是要添堵,让大家都过得不开心。
德志每天打开窗户,都会看到那白色的垃圾袋,本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心里总不舒服。那些白色垃圾太扎眼了。苦于德志要到下边去捡,还隔着一层楼,跳下去的一定会导致危险发生。
对于余哥乱丢垃圾的作法,尹懋无话可说,尹懋和余哥,本是铁哥们儿,尹懋可以包容余哥的一切,甚至缺陷;如果余哥敢欺负他,他也不会客气。他也可以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这个时候,胆小就是懦弱,和情操没有关系。
德志接到短信,是妻子发来的,说已经上了快船。
因她这次是第二次来,虽说不是轻车熟路,但也确实比第一次来要好得多。
上了快船,意味着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到归州港,德志想给圆脸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这个消息,转念一想,不行啊!妻子带着孩子来看她老公,发现老公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女人,那可不是好玩的事。即便德志又一千张嘴,也说不清。越描越黑。
干脆不对圆脸说算了,为了家庭团结稳定和谐,宁愿自己打车去接,反正刘小姐已经表态给报销车费,当然,也包括在归州境内的交通费了。
时间快到了,德志走下山,拦面包车,在门口,能坐上车的机会很小,要靠运气,再往山上去,就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那里基本上是郊区了。平原城市,郊区是平面的,离城区中心越远的地方,就是越不发达的地方。在山区,郊区是立体的,越高的地方越不发达,这是两者的明显的区分。
在山脚,拦车很容易,经常有车从土坡到西坡,或者往相反的方向跑客运,白坡刚好位于中间地带,无论到哪里,都行,马路上行人很少,主要是车在跑。
车包括摩托车,在山区,摩托车也是比较贫穷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因它比乘坐中巴车或者面包车便宜。拥有摩托车的穷人是归州特色,推而广之,一般来说,在山区拥有摩托车不值得炫耀,作为一般的交通工具,一般家庭的必备生活用品,如电视机一样平常了。
走到码头是不可能的,德志已经申请了这笔交通费,打车去码头接人,也在预算之内。
有车慢慢停下来,德志上了车,经过一座大桥,一边的山坡很陡,工人师傅在坡上加固,横竖着混凝土的构件,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或者滑坡,掩埋了道路,阻碍了交通,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滑坡治理每年都在申请,因着三峡工程,归州各方面都赚了一笔,而且每完没了,巧立名目,想方设法骗钱,伸手找政府要钱,找省里以及中央要钱,只要申请,大多都有希望得到,哪怕十分之一也是好的。总比等着天上掉馅饼好!
德志到了码头,水位升高了,不用爬那么多台阶就能上岸,岸上停着许多面包车,只要船一靠岸,有旅客下船,就有苦力,问旅客要不要搬运,那些拉客上车的,跟着苦力一起邀请他们上自己的车。
每逢船来到,就要热闹一会儿。
大船长鸣着汽笛,撕开平静的江面,朝着上水或下水的地方航行,汽笛声震动峡谷,回声在山谷里荡漾。推开的波浪,一层压一层,一浪赶着一浪地向岸边冲来,将江里停泊的船只推摇得左右动荡。
码头有摆烟摊的、卖瓜子和茶叶蛋的,他们不吆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斜拉桥已经竣工,就是不通车,等不及的行人,早已穿过警戒线,来去自由了。桥很壮观,桥面离江面有些距离,大船通过桥底,没任何问题。
德志看见一艘快船从下水上来,看着它减慢速度,船几乎从水面之上落回到水面,巨大的水雾让人产生幻觉,认为那是一个从水里出来的怪兽。
船慢慢拢岸,工作人员将船的缆绳缠绕在铁柱上,然后站在船的门口,招呼下船的乘客,防止发生意外。德志看到妻子背着背包,抱着孩子,赶紧上去,接过孩子,他对妻子说:“辛苦了。”
德志妻子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把人给整死了。”
德志说:“没有习惯出差,是这样的,我们上车吧。”
德志不需要别人引导,很熟练地上了一辆即将要开的车。车上已经坐了两三个人,加上德志俩口,想必车立马会走。事实上,德志一家上了车,车果然开走了。这是德志的经验。差不多,车装上四五人之后,再不走,车上已有的乘客会下车,而新乘客还是未知数,为了保存胜利果实,司机见好就收,开走。说不定路上还能捡到人呢。
有些乘客害怕被宰,不坐任何车,硬着头皮往山上爬。谁知道,爬山并不好玩。开始爬还不算啥,越爬越累,见到车,就像孩子见到了娘一般亲,此时,很容易被车诱惑,有车坐才是硬道理。
司机的经验又一次奏效,果然,车一拐弯,就看见有乘客招手,司机停了车,那人气喘吁吁地,二话没说,不问车价,就上了车。
德志想到,在白坡下车,需要爬台阶才能到住处,妻子又不习惯爬坡。于是跟师傅商量:“师傅,您能把我们送到白坡的住处好吗?”
司机问:“在白坡哪里?”
德志说:“嗯,在县疾病控制中心上面一点。”
司机说:“好的。”
因为这笔费用在预算内,德志就不心疼,如果让尹懋或余哥去接他们的家人,有可能包车,包车的费用当然要报销。
司机果然守信,将其送到目的地,德志给了钱,找司机要票,没有,德志只好作罢,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到码头接家人来回多少钱。
孩子一直在睡,只要坐车坐船,小家伙准睡着,怎么弄都弄不醒,偶尔弄醒一次,他就烦,就哭,知道了他这个习惯,一般不打扰他。但是,一从车上下来,孩子就醒了。孩子开始哭。德志弄不好,怎么哄都没用,德志妻子说:“来,我来。”
>
对德志来说,能吃上肉已经算是奢侈,打工的生活,比不得老板,老板有权势,在大城市坐办公室,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不少人为达目的,向其送礼讨好,名利双收,牧师也难避免这个世俗的规律,再清高、再廉洁的人一旦尝到一丁点权力的滋味,就难以割舍,恋恋不忘,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权扩权,这种膨胀的*就像被投入酵母的面团,在那个环境下,发得越来越大。
工资少得可怜,同工不同价,只是因为不是香港人,就比香港人的收入要少得多。只是因为是被领导者,就要付出打工者的辛苦,给老板脸上增光,老板好凭着工作业绩,获得更多的收入。
德志正在胡思乱想,手机响了,是老板打来的,问:“你妻子到了吗?”
德志说:“还没,下午到。”
刘小姐说:“好啊,接到你妻子后,陪她在归州城里玩两天,不着急下乡。”
德志说:“好的。谢谢领导关心。”
刘小姐这么安排,已经经过深思熟虑,这样的承诺,转瞬之间,她就可能遗忘,如果不提醒一下,就会忘记所有的誓言。
德志关了电话,躺在床上想心事,不知道将来的命运如何,走到如今还是不太满意,到底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谁会让自己过上心满意足的生活呢?
很明显,人人都不完美,但德志从小到大,从没承认这一点,他总认为自己很完美,没有犯过罪,自己不需要学《圣经》,就能明白很多道理,知道基本道理就行了,但是,这些远远不够。
又有电话打来,是尹懋,他问:“德志,弟妹来了吗?”
德志说:“还没。吃中午饭了吗?”
尹懋回答说:“没,我们在茶店镇农业服务中心,等人到齐了,到馆子里吃,是政府请客。”
德志说:“那很好,证明你有口福。”
尹懋说:“假如我是项目负责人,有权管钱,我喜欢谁就给谁,钱能收买魔鬼,使其为钱服务。”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了,就是:余哥多照顾一下农业服务中心,哪怕在中心买点水管或者水管配件,就很值得中心感恩,毕竟,余哥掌握魏村的项目款。凭着个人喜好,可以建立他自己关系网。
尹懋和余哥是一伙的,他去魏村,可以对余哥的作法睁只眼闭只眼,完全可以证明余哥比德志强,德志没有这张王牌,只有逆来顺受的份了。
德志中午简单弄了点饭吃,一个吃饭真没意思,不过,古今圣贤皆寂寞,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有人干扰。从窗户向远方望去,看见长江大桥已经完工,只等开始通车的日子到来。估计就在这两天,看德志有没有福气从桥上走一回了。
楼下山坡上的南瓜已经成熟,可惜还没有人来摘,在橘子树下,有两袋垃圾,是余哥所扔。扔的时候,德志刚好在窗子附近,听得清清楚楚,头顶上的窗户打开的声音,余哥的咳嗽声,然后白色的垃圾袋从头顶上飞过去,稳稳当当地落在橘树根部。
不知道余哥在村里怎样去讲卫生科,本来自己都不讲卫生,损人利己,懒惰有加,还去教训别人,真有点滑天下之大稽啊!
要知道,每天垃圾车都要从门前经过,垃圾车的音乐声,能传到很远,听到音乐声,出门丢垃圾到车上,是轻松无比的活儿,可是,余哥就是要添堵,让大家都过得不开心。
德志每天打开窗户,都会看到那白色的垃圾袋,本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心里总不舒服。那些白色垃圾太扎眼了。苦于德志要到下边去捡,还隔着一层楼,跳下去的一定会导致危险发生。
对于余哥乱丢垃圾的作法,尹懋无话可说,尹懋和余哥,本是铁哥们儿,尹懋可以包容余哥的一切,甚至缺陷;如果余哥敢欺负他,他也不会客气。他也可以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这个时候,胆小就是懦弱,和情操没有关系。
德志接到短信,是妻子发来的,说已经上了快船。
因她这次是第二次来,虽说不是轻车熟路,但也确实比第一次来要好得多。
上了快船,意味着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到归州港,德志想给圆脸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这个消息,转念一想,不行啊!妻子带着孩子来看她老公,发现老公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女人,那可不是好玩的事。即便德志又一千张嘴,也说不清。越描越黑。
干脆不对圆脸说算了,为了家庭团结稳定和谐,宁愿自己打车去接,反正刘小姐已经表态给报销车费,当然,也包括在归州境内的交通费了。
时间快到了,德志走下山,拦面包车,在门口,能坐上车的机会很小,要靠运气,再往山上去,就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那里基本上是郊区了。平原城市,郊区是平面的,离城区中心越远的地方,就是越不发达的地方。在山区,郊区是立体的,越高的地方越不发达,这是两者的明显的区分。
在山脚,拦车很容易,经常有车从土坡到西坡,或者往相反的方向跑客运,白坡刚好位于中间地带,无论到哪里,都行,马路上行人很少,主要是车在跑。
车包括摩托车,在山区,摩托车也是比较贫穷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因它比乘坐中巴车或者面包车便宜。拥有摩托车的穷人是归州特色,推而广之,一般来说,在山区拥有摩托车不值得炫耀,作为一般的交通工具,一般家庭的必备生活用品,如电视机一样平常了。
走到码头是不可能的,德志已经申请了这笔交通费,打车去码头接人,也在预算之内。
有车慢慢停下来,德志上了车,经过一座大桥,一边的山坡很陡,工人师傅在坡上加固,横竖着混凝土的构件,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或者滑坡,掩埋了道路,阻碍了交通,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滑坡治理每年都在申请,因着三峡工程,归州各方面都赚了一笔,而且每完没了,巧立名目,想方设法骗钱,伸手找政府要钱,找省里以及中央要钱,只要申请,大多都有希望得到,哪怕十分之一也是好的。总比等着天上掉馅饼好!
德志到了码头,水位升高了,不用爬那么多台阶就能上岸,岸上停着许多面包车,只要船一靠岸,有旅客下船,就有苦力,问旅客要不要搬运,那些拉客上车的,跟着苦力一起邀请他们上自己的车。
每逢船来到,就要热闹一会儿。
大船长鸣着汽笛,撕开平静的江面,朝着上水或下水的地方航行,汽笛声震动峡谷,回声在山谷里荡漾。推开的波浪,一层压一层,一浪赶着一浪地向岸边冲来,将江里停泊的船只推摇得左右动荡。
码头有摆烟摊的、卖瓜子和茶叶蛋的,他们不吆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斜拉桥已经竣工,就是不通车,等不及的行人,早已穿过警戒线,来去自由了。桥很壮观,桥面离江面有些距离,大船通过桥底,没任何问题。
德志看见一艘快船从下水上来,看着它减慢速度,船几乎从水面之上落回到水面,巨大的水雾让人产生幻觉,认为那是一个从水里出来的怪兽。
船慢慢拢岸,工作人员将船的缆绳缠绕在铁柱上,然后站在船的门口,招呼下船的乘客,防止发生意外。德志看到妻子背着背包,抱着孩子,赶紧上去,接过孩子,他对妻子说:“辛苦了。”
德志妻子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把人给整死了。”
德志说:“没有习惯出差,是这样的,我们上车吧。”
德志不需要别人引导,很熟练地上了一辆即将要开的车。车上已经坐了两三个人,加上德志俩口,想必车立马会走。事实上,德志一家上了车,车果然开走了。这是德志的经验。差不多,车装上四五人之后,再不走,车上已有的乘客会下车,而新乘客还是未知数,为了保存胜利果实,司机见好就收,开走。说不定路上还能捡到人呢。
有些乘客害怕被宰,不坐任何车,硬着头皮往山上爬。谁知道,爬山并不好玩。开始爬还不算啥,越爬越累,见到车,就像孩子见到了娘一般亲,此时,很容易被车诱惑,有车坐才是硬道理。
司机的经验又一次奏效,果然,车一拐弯,就看见有乘客招手,司机停了车,那人气喘吁吁地,二话没说,不问车价,就上了车。
德志想到,在白坡下车,需要爬台阶才能到住处,妻子又不习惯爬坡。于是跟师傅商量:“师傅,您能把我们送到白坡的住处好吗?”
司机问:“在白坡哪里?”
德志说:“嗯,在县疾病控制中心上面一点。”
司机说:“好的。”
因为这笔费用在预算内,德志就不心疼,如果让尹懋或余哥去接他们的家人,有可能包车,包车的费用当然要报销。
司机果然守信,将其送到目的地,德志给了钱,找司机要票,没有,德志只好作罢,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到码头接家人来回多少钱。
孩子一直在睡,只要坐车坐船,小家伙准睡着,怎么弄都弄不醒,偶尔弄醒一次,他就烦,就哭,知道了他这个习惯,一般不打扰他。但是,一从车上下来,孩子就醒了。孩子开始哭。德志弄不好,怎么哄都没用,德志妻子说:“来,我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