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全民学武在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三多的后台在思考怎么对付刘三多和李应元的时候,大明浙江巡抚裕谦却在自己府邸接待兵部右侍郎杨嗣昌,与对方商议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英吉利人占领定海县一事。
“肥翁兄,前日你派人送来‘平英策’一本,我这几日仔细研读,觉得越看越有滋味,觉得道出解决这英吉利人侵扰问题的良策,真是叹为观止啊。
只不知著述这部‘平英策’的又是哪位大才,可否引荐一下?”裕谦拍了拍桌案上的一本书,问道。杨嗣昌字文弱,自号肥翁,亲近之人多以此称呼他。
听到裕谦夸赞“平英策”,杨嗣昌却显得有些尴尬,似乎这其中另有原委。
“既然舒亭兄见问,我自当如实告知,只是这‘平英策’作者倒是有些蹊跷之处。”杨嗣昌被人认为是当今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文臣,年纪轻轻就成为兵部侍郎,前途不可限量,本人平时也精干,被认为是知兵之能臣,此时便向裕谦娓娓道来。
“先父生前曾主持过陕西之事,期间多有不服王化者起兵造反,所以平素多招募武林人士,以为护卫,遇到战事也能依赖。
其中一位姓谢的幕僚出力甚多,他这人本是一位先帝年间的举人,后却因为喜欢武艺,拜当世一位高手为师学武,不数年便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高手。
本来,山陕不靖,与这位举人也断了数年消息,未曾想数日前便找来。本以为此人只是来叙旧,没想到他却献上这本‘平英策’,说有这本策子,英吉利之乱大可轻松解之。
我观这本‘平英策’,发现书里内容详实,所述对策也都精妙,叹为观止,便让人抄写一份送到舒亭府上,以便观瞻。
只是,关于此书的作者,我本以为是这位谢举人所写,没想到这位谢举人却说不是,是他的一位师弟干冒奇险,深入定海贤弟,近距离观察英吉利人所行所为后撰写的,还说他这位师弟至今身在险地,生死不明,希望我们解了定海危机后为其传扬其名,好叫人知道有过这么一位忠义之人。
我问他这师弟姓名,他却不愿意提及,说他这师弟还在定海查探英吉利人消息,唯恐我们这边行事不密,泄了他的师弟名字,反害了他师弟姓名。只说等他师弟脱离险境,才会细细告知。
是故,我却也不清楚这‘平英策’作者的名字。”杨嗣昌知道这平英策的来源事关重大,涉及到能否信任的问题,便仔细陈述。
“哦,如此说来倒是一桩异事了。”裕谦听完便有些沉吟,思索一下问道:“那位举人姓谢,可否问一下,其师是否姓陈?”
“然也。”杨嗣昌点点头。
裕谦立即心中雪亮,知道杨嗣昌所提及的人是谁,此人豪侠任义,在武林中声望卓著,倒是可信之人。但是,此人出身有些不好,与教中之人有些瓜葛,却不是朝廷中人喜闻乐见的人物,至少不能公开传扬与其交往。
杨嗣昌把这等隐秘事都说与自己知道,一方面是知道自己与其亲厚,不会往外说出去,另一方面是明白这平英策的来源非常重要,如果一时不察,中了英吉利人的反间之计,反而不美了。
不过,既然那位姓谢的武林人物素来重信义,又因为师门的缘故,对倭寇等海外来的海盗恨之入骨,那么这份平英策的内容就有很多可信度了。
“按照这本书所述,英吉利人看似只有三千人马,但有火炮数百门,又兼船体坚固而高大,若是硬攻必然导致官兵死伤惨重,所以不能轻易攻击,此为正理。
可笑官府之人此前多小看英吉利人,认为对方人少船也不多,可轻易伐之,如今看来却是谬论。对方竟是船坚炮利,军纪森严,背后又有泰西第一大国撑腰,如果没有此平英策提及,我们恐怕就要吃亏了。
只是,平英策里又提及驱虎吞狼之术,认为应鼓动扶桑倭寇先和英吉利人打个两败俱... -->>
刘三多的后台在思考怎么对付刘三多和李应元的时候,大明浙江巡抚裕谦却在自己府邸接待兵部右侍郎杨嗣昌,与对方商议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英吉利人占领定海县一事。
“肥翁兄,前日你派人送来‘平英策’一本,我这几日仔细研读,觉得越看越有滋味,觉得道出解决这英吉利人侵扰问题的良策,真是叹为观止啊。
只不知著述这部‘平英策’的又是哪位大才,可否引荐一下?”裕谦拍了拍桌案上的一本书,问道。杨嗣昌字文弱,自号肥翁,亲近之人多以此称呼他。
听到裕谦夸赞“平英策”,杨嗣昌却显得有些尴尬,似乎这其中另有原委。
“既然舒亭兄见问,我自当如实告知,只是这‘平英策’作者倒是有些蹊跷之处。”杨嗣昌被人认为是当今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文臣,年纪轻轻就成为兵部侍郎,前途不可限量,本人平时也精干,被认为是知兵之能臣,此时便向裕谦娓娓道来。
“先父生前曾主持过陕西之事,期间多有不服王化者起兵造反,所以平素多招募武林人士,以为护卫,遇到战事也能依赖。
其中一位姓谢的幕僚出力甚多,他这人本是一位先帝年间的举人,后却因为喜欢武艺,拜当世一位高手为师学武,不数年便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高手。
本来,山陕不靖,与这位举人也断了数年消息,未曾想数日前便找来。本以为此人只是来叙旧,没想到他却献上这本‘平英策’,说有这本策子,英吉利之乱大可轻松解之。
我观这本‘平英策’,发现书里内容详实,所述对策也都精妙,叹为观止,便让人抄写一份送到舒亭府上,以便观瞻。
只是,关于此书的作者,我本以为是这位谢举人所写,没想到这位谢举人却说不是,是他的一位师弟干冒奇险,深入定海贤弟,近距离观察英吉利人所行所为后撰写的,还说他这位师弟至今身在险地,生死不明,希望我们解了定海危机后为其传扬其名,好叫人知道有过这么一位忠义之人。
我问他这师弟姓名,他却不愿意提及,说他这师弟还在定海查探英吉利人消息,唯恐我们这边行事不密,泄了他的师弟名字,反害了他师弟姓名。只说等他师弟脱离险境,才会细细告知。
是故,我却也不清楚这‘平英策’作者的名字。”杨嗣昌知道这平英策的来源事关重大,涉及到能否信任的问题,便仔细陈述。
“哦,如此说来倒是一桩异事了。”裕谦听完便有些沉吟,思索一下问道:“那位举人姓谢,可否问一下,其师是否姓陈?”
“然也。”杨嗣昌点点头。
裕谦立即心中雪亮,知道杨嗣昌所提及的人是谁,此人豪侠任义,在武林中声望卓著,倒是可信之人。但是,此人出身有些不好,与教中之人有些瓜葛,却不是朝廷中人喜闻乐见的人物,至少不能公开传扬与其交往。
杨嗣昌把这等隐秘事都说与自己知道,一方面是知道自己与其亲厚,不会往外说出去,另一方面是明白这平英策的来源非常重要,如果一时不察,中了英吉利人的反间之计,反而不美了。
不过,既然那位姓谢的武林人物素来重信义,又因为师门的缘故,对倭寇等海外来的海盗恨之入骨,那么这份平英策的内容就有很多可信度了。
“按照这本书所述,英吉利人看似只有三千人马,但有火炮数百门,又兼船体坚固而高大,若是硬攻必然导致官兵死伤惨重,所以不能轻易攻击,此为正理。
可笑官府之人此前多小看英吉利人,认为对方人少船也不多,可轻易伐之,如今看来却是谬论。对方竟是船坚炮利,军纪森严,背后又有泰西第一大国撑腰,如果没有此平英策提及,我们恐怕就要吃亏了。
只是,平英策里又提及驱虎吞狼之术,认为应鼓动扶桑倭寇先和英吉利人打个两败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