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娱乐之最强大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驩’字,一个特殊的通假字,一个在古董文物行当里,极少有人知晓的一个字。
起码,专家席上的这三位专家,有两个人完全不知道,因为一个是在故宫博物院搞青铜器的,一个是专研字画的,倒是民间收藏家偶有耳闻而已。
但三位专家略一犹豫后,还是出于本心地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故宫博物院的退休专家王华略一磕巴,率先问道:
“李凡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一个‘驩’字就断定一件屏风是乾隆年间的,我不认可。难道造假者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么?”
李凡一笑,面向现场观众道:“我做个测试,来到现场的观众,多多少少都了解这一行当,只不过水平略有参差,这其中我推测,一定有不少精于研究的人。我给大家出一些题。
请问,有谁知道‘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中,‘圉’通什么?就是口+幸那个‘圉’!”
此言一出,现场一片沉默,150余人的观众中,只有三四个人举起了手。
李凡点了点头,又问,“狡捷过猿猱中,‘犭+交’的‘狡’呢?”
有三个人举手,但李凡并未提问,点了下头接着问:“‘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中的‘羞’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中的‘屈’呢……“
连续问了一些后,95%的人是处在懵逼状态的,毕竟,通假字谁研究它啊,就算上学时候学的那几个,也早忘光了。别说他们了,就是三位专家学识凑在一起,李凡说的几个通假字也叫不全。
鉴定能力的高低,涉及到了文学、历史、考古、材料学、艺术、风俗等诸多领域,但你要想各方面学识都掌握透彻,你哪有那么多精力?
李凡道:“大家看到了,在座150名对古玩文物感兴趣的朋友,真掌握通假字的屈指可数。而且,这个驩字的通假字用法很生僻,即便在这一行里,也是极少见到。”
吴龙摇头:“不然吧?既然存在,这个你怎么确定只有你知道,造假者不了解这个“驩”字呢?”
你妹,抬杠!
李凡也就是不知道这三位中有两位不了解这个“驩”字的极生僻的历史,否则直接问他们一句你们知道么?他们直接就歇菜。专家不知道,结果造假者知道,你们专家的水平也不行啊!
李凡抿了下嘴唇,得浪费口舌了,“好,单这个’驩’字,我细细地告诉现场观众朋友们,凭什么我单这一个字,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之前我说过了,这个“驩”通假“歡”,在汉、唐、宋之后基本难以见到,在文学作品中,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华国明朝时期上,这个’驩’字作为通假字,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10次,只出现了10次。分别是:
左国玑《别南塘子》中‘迷留且作驩糟客,未是千秋冠古才。’一句;
严嵩《见用修赠张生诗和以寄之》中‘哀歌漫引冯驩铗,感遇空弹贡禹冠。’一句;
……
阮汉闻《示弟》中‘驩浆骄逆旅,裘毳快诸豪。’一句;
陈铎《用韵寄张文昭》中‘清寂一官甘守拙,逢人弹铗笑冯驩。’一句;
而到了清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中,这个’驩’字不再出现!“
台下的管彤彻底傻了,听懵逼了,阮汉闻是谁?左国玑又是谁?陈铎又是谁?我只知道李白、杜甫、苏轼等人啊,这些人又是谁?
还有,你李凡怎么就那么确信“驩“字在明代文学史上只出现十次?可我却觉得你不是在吹牛逼,因为,你丫的,竟然把这十个含有“驩“字的一口气全部罗列出来了,锛都没打,这么牛逼的举动,我没有理由怀疑你啊!
这李凡,这么厉害么?我的天啊,我一会儿要好好上网搜搜他!
刚刚回国的管彤不了解“国情“,被震得一颤一颤的,双眸满满的全是崇拜。而其他观众们早经过了李凡多番洗礼,现在已经有“抗体”了,不至于大呼小叫惊为天人,毕竟,这都是李凡的常规操作,大家经历得太多了!
但,钦佩不已自叹不如的观众们还是第一时间把掌声送上。
李凡总结道:“纵观华国文学史,‘驩’作为通假字,一共出现了140次,明代之后,文学史上再不见‘驩’这个通假字。
但是,虽然清朝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出现’驩’这个字,可在各种手工艺品中,比如瓷器、雕刻等等,这个’驩’又略有’复燃’了,我所见到的清朝古董中出现’驩’字的,一共8件,都处在乾隆年间,其他时期并未出现。”
王翔问道:“为什么乾隆年间在次出现这个字了呢?”
李凡解释:“这个有好几种解释,都经不起推敲,研究这个字的学者也没有几个,毕竟,通假字,在器物上是极其容易被忽视的。
我相信,台上屏风上几百个字,刚刚各位老师应该没有特别留意到个别的字吧?”
几位老师不语,李凡继续道:“再说回这个字,因为8件古董并不是特别有名气,又比较分散,国内有四件,剩下的在国外,细心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学者,我认为不会很多!
这在行业里是个极其冷门的常识,冷到很多专家都可能不知道!如果造假者对此恰好了解,那他打算骗谁?
骗小白?骗入门者?如果打算骗大众,繁体字足够了,你弄个通假字上来,估计还得逢人就解释,关键是,你解释了之后,人家相信你么?
况且,这屏风即便是现代品,这木材这手工这宝石,你想买下来这现代品最少也得二百万开外。
普通人消费不起,收藏家你骗不到,有钱人会找人掌眼,作假没必要。”
吴龙道:“但是,在这个行当里,有些高级赝品就是要坑骗高手的!著名的“八幅画”事件李凡你知道吧?”
又抬杠!
非得用10%的可能发生的条件去质疑李凡90%的正确性,这,就是某专家在尽量维护自己在鉴定方面的权威性。
李凡笑容没了,声音略冷:““八幅画”事件和今天有着本质的差别,不作讨论,我再归拢一遍。
这件屏风如果是造假的,那么,需要以下条件同时触发:
1,造假者是个大师级别的人物。
2,大师恰好想到了用这个字造假。
3,造假的目标客户是,高端收藏家或者学者。
大家可想而知这三条同时触发的可能性。”
李凡说到这儿,看了看三位专家,继续道:“
而最关键的一点,既然耗尽了极佳的木材、上好的... -->>
‘驩’字,一个特殊的通假字,一个在古董文物行当里,极少有人知晓的一个字。
起码,专家席上的这三位专家,有两个人完全不知道,因为一个是在故宫博物院搞青铜器的,一个是专研字画的,倒是民间收藏家偶有耳闻而已。
但三位专家略一犹豫后,还是出于本心地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故宫博物院的退休专家王华略一磕巴,率先问道:
“李凡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一个‘驩’字就断定一件屏风是乾隆年间的,我不认可。难道造假者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么?”
李凡一笑,面向现场观众道:“我做个测试,来到现场的观众,多多少少都了解这一行当,只不过水平略有参差,这其中我推测,一定有不少精于研究的人。我给大家出一些题。
请问,有谁知道‘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中,‘圉’通什么?就是口+幸那个‘圉’!”
此言一出,现场一片沉默,150余人的观众中,只有三四个人举起了手。
李凡点了点头,又问,“狡捷过猿猱中,‘犭+交’的‘狡’呢?”
有三个人举手,但李凡并未提问,点了下头接着问:“‘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中的‘羞’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中的‘屈’呢……“
连续问了一些后,95%的人是处在懵逼状态的,毕竟,通假字谁研究它啊,就算上学时候学的那几个,也早忘光了。别说他们了,就是三位专家学识凑在一起,李凡说的几个通假字也叫不全。
鉴定能力的高低,涉及到了文学、历史、考古、材料学、艺术、风俗等诸多领域,但你要想各方面学识都掌握透彻,你哪有那么多精力?
李凡道:“大家看到了,在座150名对古玩文物感兴趣的朋友,真掌握通假字的屈指可数。而且,这个驩字的通假字用法很生僻,即便在这一行里,也是极少见到。”
吴龙摇头:“不然吧?既然存在,这个你怎么确定只有你知道,造假者不了解这个“驩”字呢?”
你妹,抬杠!
李凡也就是不知道这三位中有两位不了解这个“驩”字的极生僻的历史,否则直接问他们一句你们知道么?他们直接就歇菜。专家不知道,结果造假者知道,你们专家的水平也不行啊!
李凡抿了下嘴唇,得浪费口舌了,“好,单这个’驩’字,我细细地告诉现场观众朋友们,凭什么我单这一个字,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之前我说过了,这个“驩”通假“歡”,在汉、唐、宋之后基本难以见到,在文学作品中,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华国明朝时期上,这个’驩’字作为通假字,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10次,只出现了10次。分别是:
左国玑《别南塘子》中‘迷留且作驩糟客,未是千秋冠古才。’一句;
严嵩《见用修赠张生诗和以寄之》中‘哀歌漫引冯驩铗,感遇空弹贡禹冠。’一句;
……
阮汉闻《示弟》中‘驩浆骄逆旅,裘毳快诸豪。’一句;
陈铎《用韵寄张文昭》中‘清寂一官甘守拙,逢人弹铗笑冯驩。’一句;
而到了清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中,这个’驩’字不再出现!“
台下的管彤彻底傻了,听懵逼了,阮汉闻是谁?左国玑又是谁?陈铎又是谁?我只知道李白、杜甫、苏轼等人啊,这些人又是谁?
还有,你李凡怎么就那么确信“驩“字在明代文学史上只出现十次?可我却觉得你不是在吹牛逼,因为,你丫的,竟然把这十个含有“驩“字的一口气全部罗列出来了,锛都没打,这么牛逼的举动,我没有理由怀疑你啊!
这李凡,这么厉害么?我的天啊,我一会儿要好好上网搜搜他!
刚刚回国的管彤不了解“国情“,被震得一颤一颤的,双眸满满的全是崇拜。而其他观众们早经过了李凡多番洗礼,现在已经有“抗体”了,不至于大呼小叫惊为天人,毕竟,这都是李凡的常规操作,大家经历得太多了!
但,钦佩不已自叹不如的观众们还是第一时间把掌声送上。
李凡总结道:“纵观华国文学史,‘驩’作为通假字,一共出现了140次,明代之后,文学史上再不见‘驩’这个通假字。
但是,虽然清朝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出现’驩’这个字,可在各种手工艺品中,比如瓷器、雕刻等等,这个’驩’又略有’复燃’了,我所见到的清朝古董中出现’驩’字的,一共8件,都处在乾隆年间,其他时期并未出现。”
王翔问道:“为什么乾隆年间在次出现这个字了呢?”
李凡解释:“这个有好几种解释,都经不起推敲,研究这个字的学者也没有几个,毕竟,通假字,在器物上是极其容易被忽视的。
我相信,台上屏风上几百个字,刚刚各位老师应该没有特别留意到个别的字吧?”
几位老师不语,李凡继续道:“再说回这个字,因为8件古董并不是特别有名气,又比较分散,国内有四件,剩下的在国外,细心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学者,我认为不会很多!
这在行业里是个极其冷门的常识,冷到很多专家都可能不知道!如果造假者对此恰好了解,那他打算骗谁?
骗小白?骗入门者?如果打算骗大众,繁体字足够了,你弄个通假字上来,估计还得逢人就解释,关键是,你解释了之后,人家相信你么?
况且,这屏风即便是现代品,这木材这手工这宝石,你想买下来这现代品最少也得二百万开外。
普通人消费不起,收藏家你骗不到,有钱人会找人掌眼,作假没必要。”
吴龙道:“但是,在这个行当里,有些高级赝品就是要坑骗高手的!著名的“八幅画”事件李凡你知道吧?”
又抬杠!
非得用10%的可能发生的条件去质疑李凡90%的正确性,这,就是某专家在尽量维护自己在鉴定方面的权威性。
李凡笑容没了,声音略冷:““八幅画”事件和今天有着本质的差别,不作讨论,我再归拢一遍。
这件屏风如果是造假的,那么,需要以下条件同时触发:
1,造假者是个大师级别的人物。
2,大师恰好想到了用这个字造假。
3,造假的目标客户是,高端收藏家或者学者。
大家可想而知这三条同时触发的可能性。”
李凡说到这儿,看了看三位专家,继续道:“
而最关键的一点,既然耗尽了极佳的木材、上好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