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唐朝最佳闲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镇北书院,而且刘虎还是低自己两届的小师弟呢?
“虽说无人相应号召,意味着治下百姓对于现状很满意,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官府,甚至是陛下在泾阳影响力的下降?今日是号召移民,可以无人响应,无关紧要,泾阳不出人,其他地方有的是人去,整个计划并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可假以时日,大唐的境况若是不如当下呢?如果大唐需要青壮年去上战场,陛下下达了征募令,却无人响应,那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县令来说,能够将泾阳带到如今这一步,已经算是成功,无可挑剔的了。
可作为一个心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来说,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莫大的失败,甚至仅仅只是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上限。”上官仪接着说着。
上官仪的文学水平很不错,历史上他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但文学水平却并没有影响上官仪的施政才能,或者说,是镇北书院改变了他,这些年来,上官仪早已经逐渐的放下了文学,转而专攻施政方面。
他能够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学,说白了就是底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施政,却是对当下,对后代都有很大帮助的做法。
文学只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幻想与憧憬,可却带不来曾经的辉煌。
而之前的经历,更是让上官仪养成了一个习惯,遇事的时候,他喜欢先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然后再以自己当下的位置去看待问题。
两个不同角度的对比,结果显然易见。
皇帝的招募令竟然无人响应,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具体的?你可以幻想一下,在后世的时候,到了征兵的时候,结果却没一个人前来应征,那时候的后果会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李元吉穿越的时候就出现了,不能说无人响应号召,而是在一些大城市,经济发达一些的地区,征兵的难度是很大的,甚至基本可以用无人响应来形容。
跟之前相比较起来,真的就是这样,于是,只能在某些偏僻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征募,可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发展建设。
现代化军队要求的是高学历,不再是几十年前那种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当好兵的年代了。
现在的情况其实跟那个时候差不多,经济好了,手中有钱了,谁会去选择移民?去那个未知的地方?远离故土的过着未知的生活?
虽然条件很丰厚,可他们依旧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还能活得下去,而且能吃得饱,这就足够了。
一个普通的移民招募令,歪打正着的让大唐不少地区都暴露出了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
现在都这样了,如果以后,泾阳的经济发展的更好了,百姓手中更有钱了,军队开出的军饷已经无法诱惑他们了,到了那时候,会不会在泾阳招募不到一个主动应征入伍的士兵?
其他地区会不会也是这样?
工业化,商业化,一系列的改革为大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生,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问题的源头,来自于募兵制。
这种制度很好,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伤亡,可同样的,募兵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自由选择,这恰恰也是它的缺点,现在他们对钱还有渴望,选择当兵的人还有很多,当他们对钱的渴望消失的时候呢?还会有人这么选择吗?
这是个问题,一个很严重很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上官仪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朝廷,也是皇帝的问题。
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个他们并不在意的方面,而恰恰就是这个没人在意的方面,给他们出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难题。
不过庆幸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发现了,是在和平时期,是在大唐鼎盛的初期,而不是在大唐衰落的时期,需要百姓应征入伍参军打仗的时候。
一连两天,上官仪几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脑子里全是在想着这个问题。
这两天他也接到了一些好消息,前来报名移民的,有十四户人家,其中三户在八口一下,其余十一户全部在十口人以上,十四户人家,一共一百八十余人。
有响应,是好事,可是上官仪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因为响应号召的,并不是泾阳土著,十四户人家,全部是从他处迁徙过来的,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如意,没有地,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另寻出路。
自镇北书院,而且刘虎还是低自己两届的小师弟呢?
“虽说无人相应号召,意味着治下百姓对于现状很满意,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官府,甚至是陛下在泾阳影响力的下降?今日是号召移民,可以无人响应,无关紧要,泾阳不出人,其他地方有的是人去,整个计划并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可假以时日,大唐的境况若是不如当下呢?如果大唐需要青壮年去上战场,陛下下达了征募令,却无人响应,那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县令来说,能够将泾阳带到如今这一步,已经算是成功,无可挑剔的了。
可作为一个心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来说,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莫大的失败,甚至仅仅只是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上限。”上官仪接着说着。
上官仪的文学水平很不错,历史上他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但文学水平却并没有影响上官仪的施政才能,或者说,是镇北书院改变了他,这些年来,上官仪早已经逐渐的放下了文学,转而专攻施政方面。
他能够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学,说白了就是底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施政,却是对当下,对后代都有很大帮助的做法。
文学只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幻想与憧憬,可却带不来曾经的辉煌。
而之前的经历,更是让上官仪养成了一个习惯,遇事的时候,他喜欢先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然后再以自己当下的位置去看待问题。
两个不同角度的对比,结果显然易见。
皇帝的招募令竟然无人响应,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具体的?你可以幻想一下,在后世的时候,到了征兵的时候,结果却没一个人前来应征,那时候的后果会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李元吉穿越的时候就出现了,不能说无人响应号召,而是在一些大城市,经济发达一些的地区,征兵的难度是很大的,甚至基本可以用无人响应来形容。
跟之前相比较起来,真的就是这样,于是,只能在某些偏僻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征募,可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发展建设。
现代化军队要求的是高学历,不再是几十年前那种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当好兵的年代了。
现在的情况其实跟那个时候差不多,经济好了,手中有钱了,谁会去选择移民?去那个未知的地方?远离故土的过着未知的生活?
虽然条件很丰厚,可他们依旧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还能活得下去,而且能吃得饱,这就足够了。
一个普通的移民招募令,歪打正着的让大唐不少地区都暴露出了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
现在都这样了,如果以后,泾阳的经济发展的更好了,百姓手中更有钱了,军队开出的军饷已经无法诱惑他们了,到了那时候,会不会在泾阳招募不到一个主动应征入伍的士兵?
其他地区会不会也是这样?
工业化,商业化,一系列的改革为大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生,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问题的源头,来自于募兵制。
这种制度很好,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伤亡,可同样的,募兵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自由选择,这恰恰也是它的缺点,现在他们对钱还有渴望,选择当兵的人还有很多,当他们对钱的渴望消失的时候呢?还会有人这么选择吗?
这是个问题,一个很严重很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上官仪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朝廷,也是皇帝的问题。
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个他们并不在意的方面,而恰恰就是这个没人在意的方面,给他们出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难题。
不过庆幸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发现了,是在和平时期,是在大唐鼎盛的初期,而不是在大唐衰落的时期,需要百姓应征入伍参军打仗的时候。
一连两天,上官仪几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脑子里全是在想着这个问题。
这两天他也接到了一些好消息,前来报名移民的,有十四户人家,其中三户在八口一下,其余十一户全部在十口人以上,十四户人家,一共一百八十余人。
有响应,是好事,可是上官仪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因为响应号召的,并不是泾阳土著,十四户人家,全部是从他处迁徙过来的,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如意,没有地,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