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唐朝最佳闲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修建一条通往西域的铁路,这个想法不得不说是非常大胆的,且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单单只是从长安到玉门关,这一条线路就超过了三千里,而从玉门关,到目前大唐能够影响到的最远的俱兰城,大约又是在四千里以上。
而新修的这一段,总长超过了七千里,如果加上从长安到海州这一段,这条铁路妥妥的超过了万里的长度。
很多人都在劝,目前为止,没有必要修建一条通往西域的铁路。
虽然与西域通商给大唐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是相比较起一条七千里以上的铁路,这点好处又显的不够看了。
与其有这个功夫和资金,还不如将这些投入到境内,尽可能的趁早辐射到更多的人口,给大唐带来更彻底的改变。
但是李元吉却不以为意,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意义。
这是一条可以让中原王朝长久控制该地区的铁路,这是一条无论在经济,或者政治,亦或者军事,多个方面都能为大唐提供巨大帮助的铁路。
都知道高原铁路难修,那是全世界的难题,但是华夏依旧还是修了。
从建国开始,华夏人就在想着修建那条铁路了,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太多了,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支撑他们修完这条铁路,所以只能暂时的放弃,等待时机,等待那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出来。
后来的一场大战,明明打赢了,却因为物资跟不上,而不得不撤军。
虽然打了胜仗,但也让人知道了,华夏没办法长久作战,没办法支撑更多的军队来这里。
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挑衅行为。
再接着,华夏历时半个世纪,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终于克服了这些世界性难题,修成了这条高原铁路。
于是,当边境烽火再次燃起的时候,虽然没有真的开打,但是这一次,退的就不是我们了,而是对手。
所以,铁路的意义就在这里,并不能单纯的以经济角度去考虑问题,特别是站在国家层面上。
所以,当桥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李元吉再一次的出手了。
这一次,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好吧,其实那是一种难以令人置信的思路。
吊桥。
以大唐现在的技术水平,在水面中施工,难度太大,且打下去的桥墩质量也未必有保证,所以只能以加大桥墩的密度,加深桥墩的深度来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但如此一来,阻水面积就会加大,桥梁自身的质量到底如何,这个就很难得到保证了。
遇到河面宽一些的,那是没办法了,但是那种几十米宽的河面,却也要平均每隔四五米就打一根桥墩,这个做法在李元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
于是,就有了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这座模型。
这座模型长五米,宽半米,可以看到下方有河流通过,实物对比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咸阳东边的那个大桥选址所在的位置。
整个大桥一共有四根比较大的桥墩,模样比较奇怪的桥墩,中间的那一部分,则跟正常桥墩没什么区别。
河流从这里被分为两段,中间大约有一百米左右的小岛,河的两岸,分别是标注了高五十米的举行柱子,这一座柱子,最窄的地方也有两米半的长度,而这还是在最顶端那里。
一根手指粗的绳子从桥墩的上方穿过,一边拉着桥的这一端,一边拉着另一端,尾部深入地面位置。
好吧,这座桥其实就是后世到处都能看到的吊桥,李元吉不是什么工程师,也没修过桥,但他看过,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东西。
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这座吊桥,其实吊桥技术难度更高,相关技术储备不达标的话,还是不要玩吊桥最好。
李元吉也知道这一点,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连在水面上连续打桥墩的技术都达不到,所以除了吊桥以外,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一个黄河大桥,建了四年的时间才勉强可以通车,而这中间的过程有多艰辛,这已经不需要再去多说了,即便如此,火车在经过此处的时候,也只能减速,甚至是限制车身的重量。
货车每次只允许通过三节,客车每次只允许通过四节,火车头与煤水车厢单独通过,其他的由桥梁站的轻型机车去拖拽。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不错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黄河大桥的通过率更加气人。
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且通过速度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 -->>
修建一条通往西域的铁路,这个想法不得不说是非常大胆的,且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单单只是从长安到玉门关,这一条线路就超过了三千里,而从玉门关,到目前大唐能够影响到的最远的俱兰城,大约又是在四千里以上。
而新修的这一段,总长超过了七千里,如果加上从长安到海州这一段,这条铁路妥妥的超过了万里的长度。
很多人都在劝,目前为止,没有必要修建一条通往西域的铁路。
虽然与西域通商给大唐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是相比较起一条七千里以上的铁路,这点好处又显的不够看了。
与其有这个功夫和资金,还不如将这些投入到境内,尽可能的趁早辐射到更多的人口,给大唐带来更彻底的改变。
但是李元吉却不以为意,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意义。
这是一条可以让中原王朝长久控制该地区的铁路,这是一条无论在经济,或者政治,亦或者军事,多个方面都能为大唐提供巨大帮助的铁路。
都知道高原铁路难修,那是全世界的难题,但是华夏依旧还是修了。
从建国开始,华夏人就在想着修建那条铁路了,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太多了,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支撑他们修完这条铁路,所以只能暂时的放弃,等待时机,等待那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出来。
后来的一场大战,明明打赢了,却因为物资跟不上,而不得不撤军。
虽然打了胜仗,但也让人知道了,华夏没办法长久作战,没办法支撑更多的军队来这里。
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挑衅行为。
再接着,华夏历时半个世纪,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终于克服了这些世界性难题,修成了这条高原铁路。
于是,当边境烽火再次燃起的时候,虽然没有真的开打,但是这一次,退的就不是我们了,而是对手。
所以,铁路的意义就在这里,并不能单纯的以经济角度去考虑问题,特别是站在国家层面上。
所以,当桥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李元吉再一次的出手了。
这一次,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好吧,其实那是一种难以令人置信的思路。
吊桥。
以大唐现在的技术水平,在水面中施工,难度太大,且打下去的桥墩质量也未必有保证,所以只能以加大桥墩的密度,加深桥墩的深度来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但如此一来,阻水面积就会加大,桥梁自身的质量到底如何,这个就很难得到保证了。
遇到河面宽一些的,那是没办法了,但是那种几十米宽的河面,却也要平均每隔四五米就打一根桥墩,这个做法在李元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
于是,就有了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这座模型。
这座模型长五米,宽半米,可以看到下方有河流通过,实物对比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咸阳东边的那个大桥选址所在的位置。
整个大桥一共有四根比较大的桥墩,模样比较奇怪的桥墩,中间的那一部分,则跟正常桥墩没什么区别。
河流从这里被分为两段,中间大约有一百米左右的小岛,河的两岸,分别是标注了高五十米的举行柱子,这一座柱子,最窄的地方也有两米半的长度,而这还是在最顶端那里。
一根手指粗的绳子从桥墩的上方穿过,一边拉着桥的这一端,一边拉着另一端,尾部深入地面位置。
好吧,这座桥其实就是后世到处都能看到的吊桥,李元吉不是什么工程师,也没修过桥,但他看过,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东西。
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这座吊桥,其实吊桥技术难度更高,相关技术储备不达标的话,还是不要玩吊桥最好。
李元吉也知道这一点,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连在水面上连续打桥墩的技术都达不到,所以除了吊桥以外,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一个黄河大桥,建了四年的时间才勉强可以通车,而这中间的过程有多艰辛,这已经不需要再去多说了,即便如此,火车在经过此处的时候,也只能减速,甚至是限制车身的重量。
货车每次只允许通过三节,客车每次只允许通过四节,火车头与煤水车厢单独通过,其他的由桥梁站的轻型机车去拖拽。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不错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黄河大桥的通过率更加气人。
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且通过速度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