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丝绸之路原本是经过塔克拉马干东端的楼兰的,楼兰灭国之后,巨大的罗布泊很快就干涸了,丝绸之路被迫改道,这之后,不管是中原军队还是西域游牧民族,要出入塔里木盆地,或者向天山迁徙,高昌都是必经之地。
这样的一个国家,偏居一隅又沟通四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在天下纷争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多方势力均为据有这块土地而苦心经营。先后或直接或间接统治这里的人就有:柔然人,月支人,车师人,铁勒人,回纥人,塞人,匈奴人,当然,还有突厥人和中原汉人。
对于西域的绿洲国家来说,如果让他们远离战争,自由自在地融入到山川大野中去,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各种不愉快,为生活尽情地唱歌和舞蹈,直到深深地沉醉其中。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的这种生活就被打乱了。所以,西域的各个王国实际上都是在恐惧中生存着的。
在这些绿洲国家中,高昌算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跟中原王朝以及匈奴、突厥、吐蕃这些巨无霸比,还是差得太远。
既然自己的实力远不如人家,又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不能怨命苦了。
好在,数代高昌王的头脑都十分清醒,多年来,他们在胡汉两种势力间左右逢源,为自己的安身立命寻找着政治依靠,小心维持着国家的安全。
那一年,还是高昌世子的麴文泰随父王伯雅来到中原,与其它二十六个西域国家的国王和使者共同朝拜大隋皇帝。
杨广把接见西域诸国使团的地点选在了张掖,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好大喜功的杨广就是要过一把上朝天子的瘾,他命令军乐团在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团又唱又跳,还把张掖的少女都召集过来,盛装浓抹,乘马坐车,好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
来自西域小国的人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和场面?都不禁对大隋的繁盛与文物的精美感到惊讶。
当杨广盛装出场,文武群臣俯首跪拜之时,山呼海啸的巨大声音忽然响起,“吾皇万岁”的呼声就像惊蛰时的春雷一般,连绵不绝,挟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
“当时我和父王也都跟着呼喊了起来,”麴文泰后来是这么跟宇文王妃讲述的,“我觉得整个人都要燃烧起来了!心里面只有一句话:这才是国王!这他娘的才是国王啊!”
多年前的往事,至今思之,他竟然还是那么激动。
玄奘的内心也有几分感慨,确实,那时的杨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他开科举,修运河,北击突厥,南收琉球,驯服契丹,西讨吐谷浑,威服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文治武功之隆盛没有几人能够相比。在征辽失败前,他是天下人心中的英主。
“谁能想到啊,这样一个人物,就那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宇文王妃苦笑着摇了摇头,“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在别人的眼里,都完全不对了。这大概就是天道无常?”
“不,这是很正常的天道,”玄奘低低地说道,声音虽然虚弱,却很清晰,“抛开那些道德上的评判不谈,杨广确实是一个很有激情的帝王,他绝顶聪明,但缺乏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却不晓得什么时候该收手。他用这把激情之火点燃了整个国家,也最终葬送了自己。”
“法师所言甚是,”宇文王妃叹息不已,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征辽前,杨广突然死去的话,事情会如何?后世又会怎么评价他呢?”
“玄奘不知,”他虚弱地回答,“很多事情是不能假设的,这样的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看着法师灰白干裂的嘴唇,宇文王妃凄然笑了一下,继续往下说——
那一次朝拜除参观上国风物外,杨广还专门照顾麴伯雅父子,请中原高僧慧乘法师为笃信佛教的他们开设专门的讲经法会,讲解《金光明经》。
随后,父子二人又东去长安、洛阳访问。
这一路的见识更加丰富,麴伯雅父子对隋朝文物、制度的喜爱简直难以言表,连服装都觉得是汉人的好,诸色人等、诸品班位,各种身份地位,不用询问,一见服装便知。
再看看自己身上的行头,想想高昌国内那些胡不胡、汉不汉的舆服、仪仗,简直是自惭形秽!一种学习隋朝,改胡服为汉服的冲动涌上心头。
其后,麴伯牙回国,麴文泰作为质子离了下来,在中原生活了将近四年之久。杨广对他很是赏识,加意拢络,希望借此打通西域。
大业七年,麴伯雅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这一次是陪同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入朝大隋。当时隋朝采取的是分化瓦解、以胡制胡的政策,扶植、拉拢西突厥。
“刚开始,处罗可汗还拿架子,不答应,”宇文王妃略带几分不屑地说道,“陛下在大斗拔谷召见处罗时,处罗并没有应诏而来。后来还是先王伯雅上书皇帝,希望再次劝说处罗入朝,加上又有裴矩大人的游说,处罗这才同意入朝。”
玄奘点了点头,问道:“就是这一次陪同处罗可汗入朝中原,才奠定了先王伯雅与处罗可汗的私人交情吧?”
“法师说的极是,”宇文王妃道,“中原有句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先王的这位朋友,后来还真对高昌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次陪同入朝,除了交上了处罗可汗这位朋友外,麴氏父子还专门追随杨广到了东征的前线指挥部——涿郡临朔宫(今北京)。
杨广的本意是想炫耀一下武功,没想到结果却是前线失利、后方祸起(山东农民起义爆发),处罗可汗与麴伯雅父子于是又随同杨广回到了洛阳。
“那是大业八年了,”宇文王妃幽幽地说道,“也就在那一年,陛下册封我为华容公主,将我许配给了文泰。婚后,我便跟随他们父子到了高昌。”
玄奘点头:“也便是在那一年,杨广下诏在洛阳度僧,玄奘得以正式剃度出家。”
王妃感叹:“世事如梦,果真如此。”
这一次中原之行,麴氏父子遍历燕、代、汾、晋等地,从各方面了解了中国的强盛,感到了中原制度、中原模式的强大,因而一回到高昌,他们便开始探索、借鉴中原模式进行改革。
在饱读诗书的玄奘看来,麴氏父子的这种羡慕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完全还是以前的生活方式。叔孙通建议制礼仪、定舆服,一开始刘邦还不以为然,嫌麻烦。可是,当新礼即成的那一天,刘邦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这么好啊!”
这就是礼仪、舆服给人带来的强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返国后的麴伯雅于公元612年,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解辫削衽”令。其法令大致是说,我们的先人因为国家地处边荒,远离中原王朝,常和这些杂胡杂居为邻,受其熏染,更在其威逼利诱之下,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开始习胡人之俗,披发左衽。现在隋朝统一海内,四海并为一家。我前番亲赴中原,深深体会到中原文物的魅力。因此决定归依隋朝,重沐汉人文化。平民以上所有人都应解辫削衽。
法令刚下没有多久,杨广就得到了消息,立即给予麴伯雅坚决支持,并下诏嘉奖。
这便是高昌国历史上著名的“解辫削衽”改革。
杨广高高兴兴地下诏鼓励高昌国以夏变夷的文明之举,既骄傲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威慑力,又自豪于大隋王朝的化育功德。对于这么一个好大喜功、讲排场爱面子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令他感到振奋的事情!
然而,杨广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解辫削衽”令其实只是一纸空文,还没有实行就被取消了。
丝绸之路原本是经过塔克拉马干东端的楼兰的,楼兰灭国之后,巨大的罗布泊很快就干涸了,丝绸之路被迫改道,这之后,不管是中原军队还是西域游牧民族,要出入塔里木盆地,或者向天山迁徙,高昌都是必经之地。
这样的一个国家,偏居一隅又沟通四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在天下纷争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多方势力均为据有这块土地而苦心经营。先后或直接或间接统治这里的人就有:柔然人,月支人,车师人,铁勒人,回纥人,塞人,匈奴人,当然,还有突厥人和中原汉人。
对于西域的绿洲国家来说,如果让他们远离战争,自由自在地融入到山川大野中去,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各种不愉快,为生活尽情地唱歌和舞蹈,直到深深地沉醉其中。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的这种生活就被打乱了。所以,西域的各个王国实际上都是在恐惧中生存着的。
在这些绿洲国家中,高昌算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跟中原王朝以及匈奴、突厥、吐蕃这些巨无霸比,还是差得太远。
既然自己的实力远不如人家,又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不能怨命苦了。
好在,数代高昌王的头脑都十分清醒,多年来,他们在胡汉两种势力间左右逢源,为自己的安身立命寻找着政治依靠,小心维持着国家的安全。
那一年,还是高昌世子的麴文泰随父王伯雅来到中原,与其它二十六个西域国家的国王和使者共同朝拜大隋皇帝。
杨广把接见西域诸国使团的地点选在了张掖,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好大喜功的杨广就是要过一把上朝天子的瘾,他命令军乐团在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团又唱又跳,还把张掖的少女都召集过来,盛装浓抹,乘马坐车,好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
来自西域小国的人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和场面?都不禁对大隋的繁盛与文物的精美感到惊讶。
当杨广盛装出场,文武群臣俯首跪拜之时,山呼海啸的巨大声音忽然响起,“吾皇万岁”的呼声就像惊蛰时的春雷一般,连绵不绝,挟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
“当时我和父王也都跟着呼喊了起来,”麴文泰后来是这么跟宇文王妃讲述的,“我觉得整个人都要燃烧起来了!心里面只有一句话:这才是国王!这他娘的才是国王啊!”
多年前的往事,至今思之,他竟然还是那么激动。
玄奘的内心也有几分感慨,确实,那时的杨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他开科举,修运河,北击突厥,南收琉球,驯服契丹,西讨吐谷浑,威服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文治武功之隆盛没有几人能够相比。在征辽失败前,他是天下人心中的英主。
“谁能想到啊,这样一个人物,就那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宇文王妃苦笑着摇了摇头,“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在别人的眼里,都完全不对了。这大概就是天道无常?”
“不,这是很正常的天道,”玄奘低低地说道,声音虽然虚弱,却很清晰,“抛开那些道德上的评判不谈,杨广确实是一个很有激情的帝王,他绝顶聪明,但缺乏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却不晓得什么时候该收手。他用这把激情之火点燃了整个国家,也最终葬送了自己。”
“法师所言甚是,”宇文王妃叹息不已,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征辽前,杨广突然死去的话,事情会如何?后世又会怎么评价他呢?”
“玄奘不知,”他虚弱地回答,“很多事情是不能假设的,这样的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看着法师灰白干裂的嘴唇,宇文王妃凄然笑了一下,继续往下说——
那一次朝拜除参观上国风物外,杨广还专门照顾麴伯雅父子,请中原高僧慧乘法师为笃信佛教的他们开设专门的讲经法会,讲解《金光明经》。
随后,父子二人又东去长安、洛阳访问。
这一路的见识更加丰富,麴伯雅父子对隋朝文物、制度的喜爱简直难以言表,连服装都觉得是汉人的好,诸色人等、诸品班位,各种身份地位,不用询问,一见服装便知。
再看看自己身上的行头,想想高昌国内那些胡不胡、汉不汉的舆服、仪仗,简直是自惭形秽!一种学习隋朝,改胡服为汉服的冲动涌上心头。
其后,麴伯牙回国,麴文泰作为质子离了下来,在中原生活了将近四年之久。杨广对他很是赏识,加意拢络,希望借此打通西域。
大业七年,麴伯雅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这一次是陪同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入朝大隋。当时隋朝采取的是分化瓦解、以胡制胡的政策,扶植、拉拢西突厥。
“刚开始,处罗可汗还拿架子,不答应,”宇文王妃略带几分不屑地说道,“陛下在大斗拔谷召见处罗时,处罗并没有应诏而来。后来还是先王伯雅上书皇帝,希望再次劝说处罗入朝,加上又有裴矩大人的游说,处罗这才同意入朝。”
玄奘点了点头,问道:“就是这一次陪同处罗可汗入朝中原,才奠定了先王伯雅与处罗可汗的私人交情吧?”
“法师说的极是,”宇文王妃道,“中原有句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先王的这位朋友,后来还真对高昌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次陪同入朝,除了交上了处罗可汗这位朋友外,麴氏父子还专门追随杨广到了东征的前线指挥部——涿郡临朔宫(今北京)。
杨广的本意是想炫耀一下武功,没想到结果却是前线失利、后方祸起(山东农民起义爆发),处罗可汗与麴伯雅父子于是又随同杨广回到了洛阳。
“那是大业八年了,”宇文王妃幽幽地说道,“也就在那一年,陛下册封我为华容公主,将我许配给了文泰。婚后,我便跟随他们父子到了高昌。”
玄奘点头:“也便是在那一年,杨广下诏在洛阳度僧,玄奘得以正式剃度出家。”
王妃感叹:“世事如梦,果真如此。”
这一次中原之行,麴氏父子遍历燕、代、汾、晋等地,从各方面了解了中国的强盛,感到了中原制度、中原模式的强大,因而一回到高昌,他们便开始探索、借鉴中原模式进行改革。
在饱读诗书的玄奘看来,麴氏父子的这种羡慕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完全还是以前的生活方式。叔孙通建议制礼仪、定舆服,一开始刘邦还不以为然,嫌麻烦。可是,当新礼即成的那一天,刘邦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这么好啊!”
这就是礼仪、舆服给人带来的强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返国后的麴伯雅于公元612年,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解辫削衽”令。其法令大致是说,我们的先人因为国家地处边荒,远离中原王朝,常和这些杂胡杂居为邻,受其熏染,更在其威逼利诱之下,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开始习胡人之俗,披发左衽。现在隋朝统一海内,四海并为一家。我前番亲赴中原,深深体会到中原文物的魅力。因此决定归依隋朝,重沐汉人文化。平民以上所有人都应解辫削衽。
法令刚下没有多久,杨广就得到了消息,立即给予麴伯雅坚决支持,并下诏嘉奖。
这便是高昌国历史上著名的“解辫削衽”改革。
杨广高高兴兴地下诏鼓励高昌国以夏变夷的文明之举,既骄傲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威慑力,又自豪于大隋王朝的化育功德。对于这么一个好大喜功、讲排场爱面子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令他感到振奋的事情!
然而,杨广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解辫削衽”令其实只是一纸空文,还没有实行就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