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只菜鸟。
所以他问:“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报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就一句话,多抢点儿东西回来!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信心。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只菜鸟。
所以他问:“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报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就一句话,多抢点儿东西回来!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信心。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