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想的工作 (1/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同凡响的时刻
我一直坚定地认定自己会成为一个明星。我从来没有想过别的职业可能,也没有想过要留任何“后路”。我始终都在等待一个“不同凡响”的时刻到来。
怀着这个模糊的大方向,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步骤,我甚至从没担心过“万一”:万一这个梦想无法达成怎么办?万一等不到成事的那一天怎么办?我只有一腔无来由的自信——我肯定会做出一些事情来,而且不会是简单的事情。我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简单的人。
我以选秀歌手的身份出道,但比赛结束后,我就渐渐滑入了漫长的平淡期,没有绯闻也没有新闻,在公众心里没什么特别的存在感。那时的我就好像在一条黑漆漆的隧道里摸索前行,不知道要走多久,眼前才会骤然一亮,豁然开朗。那些夜里我常常茫然地望着窗外,远远近近的高楼在夜色里落下层层叠叠的黑影。偶尔我会长叹一口气,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可使。那时来自外界的绝大部分回馈都是打击,我常常在晚上冒出许多胡思乱想,担心着各种各样的“怎么办”:怎么去应对采访?上综艺节目怎样才算有“点”?很多个晚上我都睁眼躺到天亮,但醒来见到灿烂阳光一片,就什么都忘了。
那个阶段的滋味不好受,但我从未丢失过信心。那时不管环境也好,自己也好,都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我知道,我还没找到最恰当的立足点,属于我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发专辑效果平平,我也不觉得失望,因为原本就没抱特别的希望。我很清楚唱歌不是自己最强的技能,也不会让我一鸣惊人。我谢绝了公司让我上综艺节目的安排,周围人都觉得我疯了,多好的机会啊!但我知道,即使站在现场,我最多只能做块“布景板”,即使因为一期节目多一些人认识我,效果也极其有限。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选秀比赛的过程已经让我明白,“人气”这种东西很虚,没有作品的支撑,一时之间再高涨的热度也支撑不了多久。
我很清楚,要走更长远的路,就必须成为一个演员。刚开始拍电视剧的时候,我和明道他们一起去台湾宣传,我担当的是“举话筒”的角色:话筒递到我手里,我说一句“谢谢大家”就传给别人。走红地毯时,别人都有尖叫声相伴,但没人叫得出我的名字,那个场景也没有让我感到心酸或失落——既然还没有作品可以证明你的价值,就需要更耐心的等待和时间的酝酿。
我不急,但公司急。他们给我安排应对媒体的训练,试图争取一些新闻点,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在逃避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本身的业务能力。我不想被这些所谓的模式左右。在采访里抖几句机灵话,适时卖惨给自己加戏,就算能博得几个娱乐新闻的标题,吸引到一些注意,也不是长久之策。我始终坚信一点,有了好的作品,才能有好的心态。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别人才会看到你、记住你,哪怕你不说话,也会成为人群的焦点。
电视剧《古剑奇谭》是我的转折点。那个夏天,“百里屠苏”这个角色让我成了新媒体热搜榜上的常客。电视剧播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我和陈伟霆一起从上海去香港工作,在机场的时候突然看到许多粉丝在送机。第一次面对那种排山倒海一样的尖叫声,我们两个都很兴奋:哇,终于轮到我们了。预感是很奇怪的东西,虽然同期前后我还拍摄了其他一些作品,但在《古剑奇谭》播出前,我就隐隐认定,那个期待已久的时刻快来了。
爆炸式的关注度一度也让我在接受采访时感到紧张,怎么这个也会问,那个也会提?都是完全料想不到的问题。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保持镇定,把控住场面,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接得住这份关注,有潜力成为更好的演员;我还对自己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能把所有的轴都给压了。
让我欣慰的是,我从小的梦想不是一场空想。别人的方式再成功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只有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往前走,我才能接近理想。可能是自信,可能是所有的挫败感没有打击到我的核心价值观,又或许是我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成绩。人要信一点“吸引力法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单一的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都还不错,小学拿过的双百分是我的历史亮点。可惜,升入高中后,所有人都在拼命读书,我却不怎么认真,差距就出来了。我特别不擅长理科,一上数学课就犯困,物理、化学也让我头疼,考试前每一门心里都没底,临时的佛脚都抱不上。考卷上的选择题,第三道往后就不会了,大题第一道答完,第二道就只能勉强把所有能想起来的公式都列一下,从形式上争取到一点儿分数都好,再往后,就彻底无计可施了。有一回前排的同学“帮助”我,用手势指导我答案,两人配合过于默契,我考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分。作弊本来只是蒙混过关的下策,我还是有廉耻心的,非常不好意思。
要是时间可以倒回,我想回到高中重新好好念一次书,看看是真没那个天分呢,还是只是没用功而已。分享这些过往的糗事是因为,我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路,成绩也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将来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碰上一些衡量优秀的标准,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但如果你只有十岁,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就定下了终生的方向呢?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谁能一眼看到头。
我也看到过一些新闻,一些微商或者网红在短时间内就靠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们好像也不需要特别的知识积累,也没有付出特别的努力,一切都自然到来,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想说的是,在学校里成绩不拔尖的人,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不应该因此就失去了自信,或者被老师一些暂时的评价打消了希望。
进初中的时候,我是个体育特长生。一位老师看了我的资料就想当然地认为,“特长生嘛,多半都是小混混”。第一次见我父母的时候,他就用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我们以后会经常见面的。”我的父母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只说:“看吧。”那时我刚入学,他完全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性格很乖,连学人家把校服裤腿翻卷起来都不愿意——在我心里那是“坏学生”的做法,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
我毕业时,那位老师特地来找我道歉,他以为自己很有经验,却在我这儿看走了眼。我很庆幸时间改变了他最初的偏见,但我们还是随处都会遇到类似的评判,一时一刻的标准,单一的价值体系,都充满了武断和主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多一些换位思考不好吗?
大学我就读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不过念了一年我就去参加“好男儿”比赛了,普通话没能练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学校的学习有种种遗憾,但我坚信,学习本身不应该只限于某个特定的阶段,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能够成长,更重要的是拥有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主动寻找渠道,比强制的方式要有效很多。比如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学好外语的愿望特别迫切。眼下没有特别固定完整的时间段上课,但我有很多实践的机会,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取其长就好。
黄头发,黑西装
既然立志当明星,我当然要拥有对得起这个理想的形象。男生的发型是重中之重,从读书期间开始,每天起床后我都要洗了头发才出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染发风潮刚刚兴起,偏巧我天生发色偏黄,老师还一... -->>
不同凡响的时刻
我一直坚定地认定自己会成为一个明星。我从来没有想过别的职业可能,也没有想过要留任何“后路”。我始终都在等待一个“不同凡响”的时刻到来。
怀着这个模糊的大方向,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步骤,我甚至从没担心过“万一”:万一这个梦想无法达成怎么办?万一等不到成事的那一天怎么办?我只有一腔无来由的自信——我肯定会做出一些事情来,而且不会是简单的事情。我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简单的人。
我以选秀歌手的身份出道,但比赛结束后,我就渐渐滑入了漫长的平淡期,没有绯闻也没有新闻,在公众心里没什么特别的存在感。那时的我就好像在一条黑漆漆的隧道里摸索前行,不知道要走多久,眼前才会骤然一亮,豁然开朗。那些夜里我常常茫然地望着窗外,远远近近的高楼在夜色里落下层层叠叠的黑影。偶尔我会长叹一口气,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可使。那时来自外界的绝大部分回馈都是打击,我常常在晚上冒出许多胡思乱想,担心着各种各样的“怎么办”:怎么去应对采访?上综艺节目怎样才算有“点”?很多个晚上我都睁眼躺到天亮,但醒来见到灿烂阳光一片,就什么都忘了。
那个阶段的滋味不好受,但我从未丢失过信心。那时不管环境也好,自己也好,都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我知道,我还没找到最恰当的立足点,属于我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发专辑效果平平,我也不觉得失望,因为原本就没抱特别的希望。我很清楚唱歌不是自己最强的技能,也不会让我一鸣惊人。我谢绝了公司让我上综艺节目的安排,周围人都觉得我疯了,多好的机会啊!但我知道,即使站在现场,我最多只能做块“布景板”,即使因为一期节目多一些人认识我,效果也极其有限。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选秀比赛的过程已经让我明白,“人气”这种东西很虚,没有作品的支撑,一时之间再高涨的热度也支撑不了多久。
我很清楚,要走更长远的路,就必须成为一个演员。刚开始拍电视剧的时候,我和明道他们一起去台湾宣传,我担当的是“举话筒”的角色:话筒递到我手里,我说一句“谢谢大家”就传给别人。走红地毯时,别人都有尖叫声相伴,但没人叫得出我的名字,那个场景也没有让我感到心酸或失落——既然还没有作品可以证明你的价值,就需要更耐心的等待和时间的酝酿。
我不急,但公司急。他们给我安排应对媒体的训练,试图争取一些新闻点,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在逃避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本身的业务能力。我不想被这些所谓的模式左右。在采访里抖几句机灵话,适时卖惨给自己加戏,就算能博得几个娱乐新闻的标题,吸引到一些注意,也不是长久之策。我始终坚信一点,有了好的作品,才能有好的心态。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别人才会看到你、记住你,哪怕你不说话,也会成为人群的焦点。
电视剧《古剑奇谭》是我的转折点。那个夏天,“百里屠苏”这个角色让我成了新媒体热搜榜上的常客。电视剧播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我和陈伟霆一起从上海去香港工作,在机场的时候突然看到许多粉丝在送机。第一次面对那种排山倒海一样的尖叫声,我们两个都很兴奋:哇,终于轮到我们了。预感是很奇怪的东西,虽然同期前后我还拍摄了其他一些作品,但在《古剑奇谭》播出前,我就隐隐认定,那个期待已久的时刻快来了。
爆炸式的关注度一度也让我在接受采访时感到紧张,怎么这个也会问,那个也会提?都是完全料想不到的问题。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保持镇定,把控住场面,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接得住这份关注,有潜力成为更好的演员;我还对自己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能把所有的轴都给压了。
让我欣慰的是,我从小的梦想不是一场空想。别人的方式再成功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只有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往前走,我才能接近理想。可能是自信,可能是所有的挫败感没有打击到我的核心价值观,又或许是我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成绩。人要信一点“吸引力法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单一的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都还不错,小学拿过的双百分是我的历史亮点。可惜,升入高中后,所有人都在拼命读书,我却不怎么认真,差距就出来了。我特别不擅长理科,一上数学课就犯困,物理、化学也让我头疼,考试前每一门心里都没底,临时的佛脚都抱不上。考卷上的选择题,第三道往后就不会了,大题第一道答完,第二道就只能勉强把所有能想起来的公式都列一下,从形式上争取到一点儿分数都好,再往后,就彻底无计可施了。有一回前排的同学“帮助”我,用手势指导我答案,两人配合过于默契,我考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分。作弊本来只是蒙混过关的下策,我还是有廉耻心的,非常不好意思。
要是时间可以倒回,我想回到高中重新好好念一次书,看看是真没那个天分呢,还是只是没用功而已。分享这些过往的糗事是因为,我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路,成绩也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将来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碰上一些衡量优秀的标准,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但如果你只有十岁,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就定下了终生的方向呢?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谁能一眼看到头。
我也看到过一些新闻,一些微商或者网红在短时间内就靠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们好像也不需要特别的知识积累,也没有付出特别的努力,一切都自然到来,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想说的是,在学校里成绩不拔尖的人,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不应该因此就失去了自信,或者被老师一些暂时的评价打消了希望。
进初中的时候,我是个体育特长生。一位老师看了我的资料就想当然地认为,“特长生嘛,多半都是小混混”。第一次见我父母的时候,他就用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我们以后会经常见面的。”我的父母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只说:“看吧。”那时我刚入学,他完全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性格很乖,连学人家把校服裤腿翻卷起来都不愿意——在我心里那是“坏学生”的做法,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
我毕业时,那位老师特地来找我道歉,他以为自己很有经验,却在我这儿看走了眼。我很庆幸时间改变了他最初的偏见,但我们还是随处都会遇到类似的评判,一时一刻的标准,单一的价值体系,都充满了武断和主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多一些换位思考不好吗?
大学我就读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不过念了一年我就去参加“好男儿”比赛了,普通话没能练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学校的学习有种种遗憾,但我坚信,学习本身不应该只限于某个特定的阶段,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能够成长,更重要的是拥有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主动寻找渠道,比强制的方式要有效很多。比如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学好外语的愿望特别迫切。眼下没有特别固定完整的时间段上课,但我有很多实践的机会,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取其长就好。
黄头发,黑西装
既然立志当明星,我当然要拥有对得起这个理想的形象。男生的发型是重中之重,从读书期间开始,每天起床后我都要洗了头发才出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染发风潮刚刚兴起,偏巧我天生发色偏黄,老师还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