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股票、基金、债券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理性投资,拒绝赌博
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而言,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而言同等重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有一次,他与一位同事掷硬币打赌,若出现的是他要的一面,他就赢得1000美元,若不是他要的那面,他就要付给那位同事2000美元。
这么听起来,这个打赌似乎很有利于萨缪尔森的同事。因为,倘若同事出资1000美元的话,就有一半的可能性赢得2000美元,不过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输掉1000美元。可是其真实的预期收益却是500美元,也就是50%×2000×50%×(-1000)=500。
不过,这位同事拒绝了:“我不会跟你打赌,因为我认为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而言重要得多。可要是扔100次的话,我同意。”也就是说,他同事的观点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一次很难出现我想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可是100次就行。
曾有人做过一个标准的掷硬币实验,结果显示,掷10次、100次与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都约为50%,不过掷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要比扔10次更加接近50%,这就是所谓的平均定律。即重复多次这种相互独立而且互不相关(下次的结果和上次结果无关)的实验,同事的风险就被抑制住了,他就能从这种“平均定律”中稳定地受益。
事实上,同事更为聪明的回答该是:“我们来赌1000次,每次你以2美元来赌我的1美元。”此时,他的资产组合风险便被固定了,并且其初始资金需要得很少,顶多也就500美元(假设他在前500次都很倒霉,当然这是不现实的)。那么,他就相当于是把500美元分散到了1000个相同并且互相独立的赌次中了,该资产组合的风险就会近似为零。
由此,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理性。这正是投资和赌博的不同之处,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而言,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而言同等重要。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这其中就蕴涵了投资理性与消费理性的意思,也道出了应该理性对待财富的道理。
何为理性投资呢?在经济学上,理性指的是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一般来说,在投资领域中,投资者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险厌恶者;第二类是风险中性者;第三类是风险爱好者。对于第一类人而言,投资理性表现为若不存在超额收益与风险溢价,他就不愿投资在有风险的证券上;第二类人则只是按照期望收益率来决定是不是进行风险投资,风险的高低和风险中性者没有任何关系;而第三类人“玩的就是心跳”,他们把风险的“乐趣”考虑进了自身效用里。
大量经验数据显示,大多数投资者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虽然其风险厌恶程度不一。所以,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表现为:收益会增加自身效用,而风险会减少自身效用,多一分风险,就要多一分收益来进行补偿,风险与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消费理性。从理论上来讲,个人消费的最优点是对于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切消费品(包括闲暇)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假定在面包与牛奶之间进行选择,若面包吃得过多,就会造成其边际效用减少(甚至会觉得厌恶),则该减少面包的消费,而需要增加牛奶的消费,直到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效用不过是个人感受而已,它受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难以进行比较,更没有办法测度,因而就不易实现消费理性。
一个关于消费理性的有趣问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物品?对于面包与牛奶而言,显然是适用的,可是对于金钱则未必适用。
此外,消费理性还和理论上关于“选择的完备性假设”有关系。如果有甲乙两个物品,就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即人们认为甲比乙好,乙比甲好,一样好,而不可能出现第四种情况。如果你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比较好的,则消费就是理性的。然而,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质疑这个“完备性假设”。
这个故事的内容如下:布里丹有一头驴,面对两堆草,因为没有办法选择哪一堆更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很明显,它并不认为甲比乙好,也不觉得乙比甲好,也不觉得两堆一样好。那么,它是怎样认为的呢?可能它觉得两堆都不好,而它想要的尚未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比理论论证多得多的可能性。世间万象,人生悲喜,并不是理论与理性所能够完全囊括的。
经济学家提醒你
边际效用递减:对物品的欲望会随着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
例如,当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效应,在经济学中同样有效,叫做“边际效用递减率”。
今天做好明天的准备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命令僧侣、法官、村长等收取税款,作为救济火灾的资金。
古埃及的石匠成立了丧葬互助组织,用交付会费的方式解决收殓安葬的资金。
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士兵组织,以集资的形式为阵亡将士的遗属提供生活费,逐渐形成保险制度。
随着贸易的发展,大约在公元前1792年,正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时代,商业繁荣,为了援助商业及保护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补偿,在... -->>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股票、基金、债券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理性投资,拒绝赌博
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而言,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而言同等重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有一次,他与一位同事掷硬币打赌,若出现的是他要的一面,他就赢得1000美元,若不是他要的那面,他就要付给那位同事2000美元。
这么听起来,这个打赌似乎很有利于萨缪尔森的同事。因为,倘若同事出资1000美元的话,就有一半的可能性赢得2000美元,不过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输掉1000美元。可是其真实的预期收益却是500美元,也就是50%×2000×50%×(-1000)=500。
不过,这位同事拒绝了:“我不会跟你打赌,因为我认为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而言重要得多。可要是扔100次的话,我同意。”也就是说,他同事的观点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一次很难出现我想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可是100次就行。
曾有人做过一个标准的掷硬币实验,结果显示,掷10次、100次与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都约为50%,不过掷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要比扔10次更加接近50%,这就是所谓的平均定律。即重复多次这种相互独立而且互不相关(下次的结果和上次结果无关)的实验,同事的风险就被抑制住了,他就能从这种“平均定律”中稳定地受益。
事实上,同事更为聪明的回答该是:“我们来赌1000次,每次你以2美元来赌我的1美元。”此时,他的资产组合风险便被固定了,并且其初始资金需要得很少,顶多也就500美元(假设他在前500次都很倒霉,当然这是不现实的)。那么,他就相当于是把500美元分散到了1000个相同并且互相独立的赌次中了,该资产组合的风险就会近似为零。
由此,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理性。这正是投资和赌博的不同之处,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而言,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而言同等重要。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这其中就蕴涵了投资理性与消费理性的意思,也道出了应该理性对待财富的道理。
何为理性投资呢?在经济学上,理性指的是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一般来说,在投资领域中,投资者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险厌恶者;第二类是风险中性者;第三类是风险爱好者。对于第一类人而言,投资理性表现为若不存在超额收益与风险溢价,他就不愿投资在有风险的证券上;第二类人则只是按照期望收益率来决定是不是进行风险投资,风险的高低和风险中性者没有任何关系;而第三类人“玩的就是心跳”,他们把风险的“乐趣”考虑进了自身效用里。
大量经验数据显示,大多数投资者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虽然其风险厌恶程度不一。所以,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表现为:收益会增加自身效用,而风险会减少自身效用,多一分风险,就要多一分收益来进行补偿,风险与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消费理性。从理论上来讲,个人消费的最优点是对于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切消费品(包括闲暇)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假定在面包与牛奶之间进行选择,若面包吃得过多,就会造成其边际效用减少(甚至会觉得厌恶),则该减少面包的消费,而需要增加牛奶的消费,直到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效用不过是个人感受而已,它受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难以进行比较,更没有办法测度,因而就不易实现消费理性。
一个关于消费理性的有趣问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物品?对于面包与牛奶而言,显然是适用的,可是对于金钱则未必适用。
此外,消费理性还和理论上关于“选择的完备性假设”有关系。如果有甲乙两个物品,就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即人们认为甲比乙好,乙比甲好,一样好,而不可能出现第四种情况。如果你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比较好的,则消费就是理性的。然而,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质疑这个“完备性假设”。
这个故事的内容如下:布里丹有一头驴,面对两堆草,因为没有办法选择哪一堆更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很明显,它并不认为甲比乙好,也不觉得乙比甲好,也不觉得两堆一样好。那么,它是怎样认为的呢?可能它觉得两堆都不好,而它想要的尚未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比理论论证多得多的可能性。世间万象,人生悲喜,并不是理论与理性所能够完全囊括的。
经济学家提醒你
边际效用递减:对物品的欲望会随着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
例如,当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效应,在经济学中同样有效,叫做“边际效用递减率”。
今天做好明天的准备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命令僧侣、法官、村长等收取税款,作为救济火灾的资金。
古埃及的石匠成立了丧葬互助组织,用交付会费的方式解决收殓安葬的资金。
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士兵组织,以集资的形式为阵亡将士的遗属提供生活费,逐渐形成保险制度。
随着贸易的发展,大约在公元前1792年,正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时代,商业繁荣,为了援助商业及保护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补偿,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