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当“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下)(2) (2/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盖高楼大厦,用工业化拉动城市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譬如我刚刚讲的治安、环境、垃圾,还有就学、住房,让大城市更完美,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然后呢,一些有钱人就会像欧美国家一样,慢慢搬到郊区去住,郊区的配套也就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再搬出去住,接着就会有很多的公司、工厂搬出去,最后形成一个配套完善的城镇。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到这个阶段呢,我们还差得很远。
李银:如果你是一个外资企业,你去城镇那边建厂,固然说土地便宜,但是电、水、劳动力这些你都跟不上。
郎咸平:配套都不行。所以你想想看,为什么一定是大城市?但是我们目前连大城市问题都没解决。
王牧笛:所以想逃离北上广,也是很难逃离的。
郎咸平:我们的大城市现在只盖房子,只是工业化堆积起来的大城市,根本就没有做到像芝加哥那样慢慢把制造业变成服务业,也没有像纽约一样把很多老百姓的问题解决掉,我们连大城市化都还没做好,谈其他的根本就不可能。
王牧笛:我们谈了好多城市病,其实还有一个病我们没来得及谈,就是能源短缺、资源不足,甚至包括垃圾围城。
郎咸平:这些问题政府都要解决。我把这些问题并在一起来讲,就是政府要如何解决大城市的问题呢?我们不能用工业化来拉动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也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虽然房地产可以反哺工业化,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会像芝加哥一样慢慢解体。因此从大的方向来讲,政府必须像芝加哥一样多元化,搞搞服务业。从小的方向来讲,就是你刚刚讲的所有问题,包括治安、环境、资源、垃圾围城、教育、住房等等,全部都要解决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第一个阶段完成了。然后城市配套都好了,富人移出去了,接着中产阶级移出去了,工商业移出去了,城镇开始了,这就是美国的模式、欧洲的模式。
李银:如果是按美国模式走的话,“逆城市化”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如果按中国模式走的话,“逆城市化”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实讲白了,如果真的是因为城市有太多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逆城市化,那是被动选择,不是主动选择。如果说人都离开了,城市的凝聚力体现不出来,人才效应体现不出来,谁来搞建设呢?真到那个时候,最受伤的不是农民工,而是被城市化绑架的中产阶级。
王牧笛: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留存于城市”。但走到今天,我们发现城市有各种各样的病,各种各样的弊端,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活着?可能就需要刚才教授说的,要更多地搞城市化的配套建设。
李银:他在公元前5世纪还说过城市规划是一个艺术。而这个艺术是由米利都的建设者开始的,但是你知道吗?公元前479年米利都被波斯军队抢劫走了,15年之后归还。建筑师规划的时候,原来只能容纳几千人,发展了10年之后城市聚居了8万人,整个城市规划居然没有任何的问题,这种规划艺术到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固然可以说现在人太多,问题太复杂,我们规划不好。但想一想,欧美城市经过了一百来年的城市化,这么好的经验,你为什么不学一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那种工业化?虽然我们说工业化跟城市化是对孪生子,但是有必要切离开了。
王牧笛:其实我们本身有后发的优势,而且也看到了发达国家很多悲惨的故事。
郎咸平:但是只有我们这个节目才谈到那样的历史。我觉得我们目前的规划从来不汲取别人历史的,还是用工业化来拉动城市发展,这太可怕了,是不是?
王牧笛:所以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发达国家那些“城市化”的悲惨故事在我们国土上再次上演。而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意义,最近北京发布了一个《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它给了一个判断说“十二五”期间,就是2010到2015年,将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所以我们聊这个与城市相关的命题在当下具有时效意义。现在世界的一个方向叫城市复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人居二”会议,会议确定了21世纪人类奋斗的两个主题,一个叫“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另一个是“城市化世界中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
郎咸平:这个就是我们刚刚一再讲的问题。
李银:城市必须要可持续化,但是目前第一点,中国都达不到。
王牧笛:所谓复兴就是因为城市有病了,城市现在有很多很凋敝的地方,所以它要复兴。
郎咸平:这个话确实能给人一些启发,城市要怎么复兴?其实我们刚才讲得非常清楚,就是把我们一直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化转成以服务业为主,像芝加哥一样对不对?
王牧笛:在我的想象中,所谓的从工业化转变成服务化,就是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城市,而不像现在很多城市冷冰冰的,找不到银行,找不到小卖部、杂货店。而且一到夜晚,整个街区就没有人了,空荡荡的。
郎咸平:对,就是人们到城市里面打工,就像到旅馆住一样,到工寮里面住一样,简单地过生活。这不是文化,也不是城市,根本没有灵魂,这太可怕了。
李银:“逆城市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找不到爱人,然后离开了这个城市去另外一个地方。我看过一本书,是约翰·里德写的,书名就叫《城市》,里面谈到,城市是一个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个危险物,它会吞噬它边界的土地。其次全球的城市面积占地球总面积不到2%,但消耗的资源却占全球资源的75%,这就是城市。但城市应该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一个手段,而不应该是一个麻烦,只是看我们怎么去建设这个城市。
盖高楼大厦,用工业化拉动城市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譬如我刚刚讲的治安、环境、垃圾,还有就学、住房,让大城市更完美,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然后呢,一些有钱人就会像欧美国家一样,慢慢搬到郊区去住,郊区的配套也就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再搬出去住,接着就会有很多的公司、工厂搬出去,最后形成一个配套完善的城镇。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到这个阶段呢,我们还差得很远。
李银:如果你是一个外资企业,你去城镇那边建厂,固然说土地便宜,但是电、水、劳动力这些你都跟不上。
郎咸平:配套都不行。所以你想想看,为什么一定是大城市?但是我们目前连大城市问题都没解决。
王牧笛:所以想逃离北上广,也是很难逃离的。
郎咸平:我们的大城市现在只盖房子,只是工业化堆积起来的大城市,根本就没有做到像芝加哥那样慢慢把制造业变成服务业,也没有像纽约一样把很多老百姓的问题解决掉,我们连大城市化都还没做好,谈其他的根本就不可能。
王牧笛:我们谈了好多城市病,其实还有一个病我们没来得及谈,就是能源短缺、资源不足,甚至包括垃圾围城。
郎咸平:这些问题政府都要解决。我把这些问题并在一起来讲,就是政府要如何解决大城市的问题呢?我们不能用工业化来拉动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也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虽然房地产可以反哺工业化,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会像芝加哥一样慢慢解体。因此从大的方向来讲,政府必须像芝加哥一样多元化,搞搞服务业。从小的方向来讲,就是你刚刚讲的所有问题,包括治安、环境、资源、垃圾围城、教育、住房等等,全部都要解决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第一个阶段完成了。然后城市配套都好了,富人移出去了,接着中产阶级移出去了,工商业移出去了,城镇开始了,这就是美国的模式、欧洲的模式。
李银:如果是按美国模式走的话,“逆城市化”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如果按中国模式走的话,“逆城市化”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实讲白了,如果真的是因为城市有太多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逆城市化,那是被动选择,不是主动选择。如果说人都离开了,城市的凝聚力体现不出来,人才效应体现不出来,谁来搞建设呢?真到那个时候,最受伤的不是农民工,而是被城市化绑架的中产阶级。
王牧笛: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留存于城市”。但走到今天,我们发现城市有各种各样的病,各种各样的弊端,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活着?可能就需要刚才教授说的,要更多地搞城市化的配套建设。
李银:他在公元前5世纪还说过城市规划是一个艺术。而这个艺术是由米利都的建设者开始的,但是你知道吗?公元前479年米利都被波斯军队抢劫走了,15年之后归还。建筑师规划的时候,原来只能容纳几千人,发展了10年之后城市聚居了8万人,整个城市规划居然没有任何的问题,这种规划艺术到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固然可以说现在人太多,问题太复杂,我们规划不好。但想一想,欧美城市经过了一百来年的城市化,这么好的经验,你为什么不学一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那种工业化?虽然我们说工业化跟城市化是对孪生子,但是有必要切离开了。
王牧笛:其实我们本身有后发的优势,而且也看到了发达国家很多悲惨的故事。
郎咸平:但是只有我们这个节目才谈到那样的历史。我觉得我们目前的规划从来不汲取别人历史的,还是用工业化来拉动城市发展,这太可怕了,是不是?
王牧笛:所以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发达国家那些“城市化”的悲惨故事在我们国土上再次上演。而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意义,最近北京发布了一个《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它给了一个判断说“十二五”期间,就是2010到2015年,将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所以我们聊这个与城市相关的命题在当下具有时效意义。现在世界的一个方向叫城市复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人居二”会议,会议确定了21世纪人类奋斗的两个主题,一个叫“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另一个是“城市化世界中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
郎咸平:这个就是我们刚刚一再讲的问题。
李银:城市必须要可持续化,但是目前第一点,中国都达不到。
王牧笛:所谓复兴就是因为城市有病了,城市现在有很多很凋敝的地方,所以它要复兴。
郎咸平:这个话确实能给人一些启发,城市要怎么复兴?其实我们刚才讲得非常清楚,就是把我们一直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化转成以服务业为主,像芝加哥一样对不对?
王牧笛:在我的想象中,所谓的从工业化转变成服务化,就是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城市,而不像现在很多城市冷冰冰的,找不到银行,找不到小卖部、杂货店。而且一到夜晚,整个街区就没有人了,空荡荡的。
郎咸平:对,就是人们到城市里面打工,就像到旅馆住一样,到工寮里面住一样,简单地过生活。这不是文化,也不是城市,根本没有灵魂,这太可怕了。
李银:“逆城市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找不到爱人,然后离开了这个城市去另外一个地方。我看过一本书,是约翰·里德写的,书名就叫《城市》,里面谈到,城市是一个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个危险物,它会吞噬它边界的土地。其次全球的城市面积占地球总面积不到2%,但消耗的资源却占全球资源的75%,这就是城市。但城市应该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一个手段,而不应该是一个麻烦,只是看我们怎么去建设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