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一直做出了支持法国的态度,但时间上确实来不及,法国人一个来月就败了,让人如何帮助?
游说议会让议会授权皇帝可以在紧急时刻动用特殊权力,就用了三个月时间,而此时法国已经无力回天了。
普鲁士波兰軍队在俘虏了拿破仑总理之后,战争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期,普波和德意志联军需要时间调整部署,毛奇的快速行动,只能是战术上的,即便在精密的组织,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运作,因此也存在着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在这个间歇期,两国进行了简单的谈判,法国可以接受普鲁士合并南德邦国,承认普鲁士波兰联合王国的地位,不阻挠德意志的统一。但法国不能接受割地赔款。俾斯麦此时是打算接受法国的条件的,他的目的并不是割地,但此时已经被民族情绪鼓动起来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在胜利面前完全对俾斯麦失去了耐心的国王以及軍队,都不支持俾斯麦。哪怕俾斯麦用辞职相威胁,此时也已经不管用了,国王巴不得趁机换掉俾斯麦呢。
德意志民族,此时已经不仅仅是普鲁士人,包括其他邦国,都因为对法国人的辉煌胜利而兴奋不已,德国人被法国欺压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能英德如此辉煌的胜利,怎么可能原谅法国,当年拿破仑是怎么对待德意志邦国的,大家可都还没忘记呢。
因此阿尔萨斯和洛林必须割让给普鲁士,原因很简单,这两块地方历史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土地,如果光是历史也就罢了,关键是这里的人口也主要说德语。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法国的语言习俗,法国文化等等。
由于当地居民中,讲法语的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讲一种德国南部的方言。直到1833年德语仍为当地小学的唯一教学语言。从1853年开始,法国政府才规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并限制德语课时为每天一课时,法国政府推行法语教育,有可能用法国文化,同化这里的德国人。这种同化,让德语民族深受刺激。尤其是毗邻这里的南德邦国民众,尤其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居民。而俾斯麦鼓动民族情绪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统德国,他需要这些南部德意志人的支持。
在种种厉害权衡之下,俾斯麦支持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的主张,但法国拒绝了。不管此地的民族是不是都是德国人,不管这里是不是都说德语,法国都统治这里两百年了,突然把这里让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两地的经济十分发达,是仅次于巴黎地区的第二大经济发达地区。首先是当地的地理位置,这里是沟通南德意志地区和北方的通道,也是沟通法国和德国的东西通衢,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航运条件极好的莱茵河流经这里,有运河与罗讷河、马恩河相通。因此这里的进出口贸易一直都很发达,交通要道容易发展一些大宗工业生产,比如棉纺织工业在这里十分发达,这是德国所欠缺的产业。反倒是这里对法国极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对拥有鲁尔区的普鲁士没那么重要,但夺取这里,却有削弱法国的意义。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以及军事上,法国都无法放弃这里,因此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结果战争就继续下来。
此时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因为跟中国的关系,英国支持普鲁士削弱法国,尽管这有可能打破欧洲大陆平衡,但太强大的法国对英国威胁更大,英国需要法国不那么强大,尤其是当法国对英国不那么友好的时候。
普波为首的德意志联军进军速度一直很快,法国空有庞大的后备兵员,但始终组建不起来,别说征集新兵训练了,匆忙拉起来送上战场,往往都不占兵力优势,因此不断败退。
普鲁士甚至敢于分兵,在确保了奥地利中立之后,留下来防备奥地利的軍队,也开进了法国,他们从斯特拉斯堡向南进攻,计划占领里昂,主力则直逼巴黎。
法国其实还是有机会的,巴黎是全国铁路中心,如果法国能将西部兵力调到巴黎,在这里进行防守战,避免跟普鲁士进行高机动性的野战,他们是有可能守住巴黎的。最后通过消耗战,迫使普鲁士让步。阿尔萨斯南部城市贝尔福就一直在坚守,历史上这里坚持了一百多天,直到真正结束,也没有被普鲁士攻占,导致这里最后留在了法国。
但法国的性格,从不缺乏进攻的勇气,却缺乏坚持的毅力。如果他们处于顺境,那倒是能利用这股勇气去进攻,就好像拿破仑那样,带着新兵依然持续进攻。可一旦不顺,法国人是最容易崩溃的。现在的法国虽然依然有进攻的勇气,可他们没有进攻的能力,又缺乏防守的耐心。
缺乏耐心的法国人,组建了新内阁,一直反对拿破仑专制的政客埃米勒·奥利维耶上台组阁,此人是一个对战争盲目乐观的人。加上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他不允许前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更别提撤回巴黎了。他担心随着败兵撤往巴黎,伴随而来的会是一场革命,谁都知道,法国人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到时候人民肯定不满,把责任都推给政府。<... -->>
中国一直做出了支持法国的态度,但时间上确实来不及,法国人一个来月就败了,让人如何帮助?
游说议会让议会授权皇帝可以在紧急时刻动用特殊权力,就用了三个月时间,而此时法国已经无力回天了。
普鲁士波兰軍队在俘虏了拿破仑总理之后,战争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期,普波和德意志联军需要时间调整部署,毛奇的快速行动,只能是战术上的,即便在精密的组织,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运作,因此也存在着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在这个间歇期,两国进行了简单的谈判,法国可以接受普鲁士合并南德邦国,承认普鲁士波兰联合王国的地位,不阻挠德意志的统一。但法国不能接受割地赔款。俾斯麦此时是打算接受法国的条件的,他的目的并不是割地,但此时已经被民族情绪鼓动起来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在胜利面前完全对俾斯麦失去了耐心的国王以及軍队,都不支持俾斯麦。哪怕俾斯麦用辞职相威胁,此时也已经不管用了,国王巴不得趁机换掉俾斯麦呢。
德意志民族,此时已经不仅仅是普鲁士人,包括其他邦国,都因为对法国人的辉煌胜利而兴奋不已,德国人被法国欺压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能英德如此辉煌的胜利,怎么可能原谅法国,当年拿破仑是怎么对待德意志邦国的,大家可都还没忘记呢。
因此阿尔萨斯和洛林必须割让给普鲁士,原因很简单,这两块地方历史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土地,如果光是历史也就罢了,关键是这里的人口也主要说德语。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法国的语言习俗,法国文化等等。
由于当地居民中,讲法语的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讲一种德国南部的方言。直到1833年德语仍为当地小学的唯一教学语言。从1853年开始,法国政府才规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并限制德语课时为每天一课时,法国政府推行法语教育,有可能用法国文化,同化这里的德国人。这种同化,让德语民族深受刺激。尤其是毗邻这里的南德邦国民众,尤其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居民。而俾斯麦鼓动民族情绪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统德国,他需要这些南部德意志人的支持。
在种种厉害权衡之下,俾斯麦支持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的主张,但法国拒绝了。不管此地的民族是不是都是德国人,不管这里是不是都说德语,法国都统治这里两百年了,突然把这里让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两地的经济十分发达,是仅次于巴黎地区的第二大经济发达地区。首先是当地的地理位置,这里是沟通南德意志地区和北方的通道,也是沟通法国和德国的东西通衢,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航运条件极好的莱茵河流经这里,有运河与罗讷河、马恩河相通。因此这里的进出口贸易一直都很发达,交通要道容易发展一些大宗工业生产,比如棉纺织工业在这里十分发达,这是德国所欠缺的产业。反倒是这里对法国极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对拥有鲁尔区的普鲁士没那么重要,但夺取这里,却有削弱法国的意义。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以及军事上,法国都无法放弃这里,因此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结果战争就继续下来。
此时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因为跟中国的关系,英国支持普鲁士削弱法国,尽管这有可能打破欧洲大陆平衡,但太强大的法国对英国威胁更大,英国需要法国不那么强大,尤其是当法国对英国不那么友好的时候。
普波为首的德意志联军进军速度一直很快,法国空有庞大的后备兵员,但始终组建不起来,别说征集新兵训练了,匆忙拉起来送上战场,往往都不占兵力优势,因此不断败退。
普鲁士甚至敢于分兵,在确保了奥地利中立之后,留下来防备奥地利的軍队,也开进了法国,他们从斯特拉斯堡向南进攻,计划占领里昂,主力则直逼巴黎。
法国其实还是有机会的,巴黎是全国铁路中心,如果法国能将西部兵力调到巴黎,在这里进行防守战,避免跟普鲁士进行高机动性的野战,他们是有可能守住巴黎的。最后通过消耗战,迫使普鲁士让步。阿尔萨斯南部城市贝尔福就一直在坚守,历史上这里坚持了一百多天,直到真正结束,也没有被普鲁士攻占,导致这里最后留在了法国。
但法国的性格,从不缺乏进攻的勇气,却缺乏坚持的毅力。如果他们处于顺境,那倒是能利用这股勇气去进攻,就好像拿破仑那样,带着新兵依然持续进攻。可一旦不顺,法国人是最容易崩溃的。现在的法国虽然依然有进攻的勇气,可他们没有进攻的能力,又缺乏防守的耐心。
缺乏耐心的法国人,组建了新内阁,一直反对拿破仑专制的政客埃米勒·奥利维耶上台组阁,此人是一个对战争盲目乐观的人。加上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他不允许前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更别提撤回巴黎了。他担心随着败兵撤往巴黎,伴随而来的会是一场革命,谁都知道,法国人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到时候人民肯定不满,把责任都推给政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