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周公带着孔子来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回说到,高文化不仅要举出例子说明“《周易》的不幸、《十翼》的罪过”这种颠覆传统思想的依据,还要死认为应该把五行分出个阴阳。孔子心下不悦,周公却认为还是听他怎么说为好。
只听高文化缓缓开口道,对于孔兄的意见我基本是赞同的,但关于不让分阴阳,我实在不敢苟同,我是这么想的,说出来咱们讨论一下。打个比方说,中医,我对中医不甚了解,算是道听途说吧,中医上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临床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它都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明确说道:“善问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在临床辨证中,首要的即是分清阴阳,这样才能抓住疾病本质。在阴阳可分原则地指导下,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症,即阴症或阳症;小则可分析四诊,即:望、闻、问、切中的每个具体脉相、色泽、声息等。《黄帝内经》把浮脉、数脉、大脉、滑脉等归属为阳,沉脉、迟脉、小脉、涩脉等归属于阴。在望诊上,色泽鲜明者为阳,晦暗者为阴。在闻诊方面,则把语音洪亮的归为阳,低微无力的归为阴。所以无论望、闻、问、切,都莫不以先别阴阳为首务,而调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黄帝内经》治疗的基本原则。这应该算是关于明辨阴阳重要性的一个基本依据。人体小宇宙,当人体出现病变时都要先分阴阳,然后再采取施治措施,你能说划分阴阳在中医上不重要?你能说划分阴阳在宇宙中不重要?当人体正常时,我们更要分清阴阳,以得到无病防病的目的,也叫做养生吧。所以认识人体从辨清阴阳为基础,无病可养生,有病可对症施治。我们再说《黄帝内经》这本中医宝典成书的时间,学术上分为三种说法,一是远古时期黄帝所作,理由就是没理由,《黄帝内经》不是黄帝作难道是别的什么人?这当然是开玩笑了,有人假借黄帝的名义与岐伯对话,一不留神成中医奠基之作。既然奠基,必然很古老。这也是说不清的事。二是周朝时期和《周礼》同期,理由是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明两者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三是西汉时期,原因有点我不太相信,就不说了,所以我的观点偏重于前两者。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都说明《黄帝内经》这本中医宝典成书或早于《周易》,或与《周易》同期,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说法,是片面夸大了《易经》的作用,应该是孙思邈老先生的误解。说实在话,《周易》和《黄帝内经》谁影响谁还真不一定呢?这又可以印证前面我提到的五行阴阳学说或早于《周易》或与《周易》同期的说法。所以只有分清阴阳,方可领会中医要旨;只有辨明五行之阴阳属性,方可明天地宇宙之生发变化本义,这是我的基本思路。
高文化稍停,看两位的表情,不知所以然。他也就继续他的陈述。
再说“《周易》的不幸、《十翼》的罪过”。比如《说卦传》有“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本来吗,“立天之道,曰阴曰阳”这没什么错,但为什么顺藤摸瓜摸出个“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呢?这完全是《说卦传》作者打者《周易》的旗号,宣传儒家自己的伦理纲常,把人都束缚在仁义的框框里,自己和自己的老板好去做偷鸡摸狗的事,这不是故意在愚弄世人吗?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呀。”
高文化看看周公,一脸的肃穆。再看孔子,脸黑红黑红的。高文化继续说到,再比如……
孔子赶紧摆摆手,打断了高文化,说道,你的思想很超前,你的意思我们也了解了。你是执意要不分出个阴阳不罢休,这点我们可以再讨论。至于《十翼》的功与过,我想是有它的不足的地方,但它更大的作用其实也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该向前看,不能老盯着老祖宗那点东西不放,你说是不是?孔子说着看看周公,想让周公也参与进来。周公却没有孔子那么紧张,他很喜欢小高这年青人,有思想,思想有深度;有角度,角度很特别。既有宏观看法,也有微观考量。只听周公说到,还是让小高继续说下去吧。
高文化看孔兄似有不悦,但周兄很愿意听,所以就折中了一下,把刚才的话题转了个方向,不再举例说《十翼》的不是,但中心没离开儒家理论。只听高文化继续说道,“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劝人向善,忠义报国,这无可厚非,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内动力,真能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理论上实现社会大同... -->>
上回说到,高文化不仅要举出例子说明“《周易》的不幸、《十翼》的罪过”这种颠覆传统思想的依据,还要死认为应该把五行分出个阴阳。孔子心下不悦,周公却认为还是听他怎么说为好。
只听高文化缓缓开口道,对于孔兄的意见我基本是赞同的,但关于不让分阴阳,我实在不敢苟同,我是这么想的,说出来咱们讨论一下。打个比方说,中医,我对中医不甚了解,算是道听途说吧,中医上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临床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它都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明确说道:“善问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在临床辨证中,首要的即是分清阴阳,这样才能抓住疾病本质。在阴阳可分原则地指导下,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症,即阴症或阳症;小则可分析四诊,即:望、闻、问、切中的每个具体脉相、色泽、声息等。《黄帝内经》把浮脉、数脉、大脉、滑脉等归属为阳,沉脉、迟脉、小脉、涩脉等归属于阴。在望诊上,色泽鲜明者为阳,晦暗者为阴。在闻诊方面,则把语音洪亮的归为阳,低微无力的归为阴。所以无论望、闻、问、切,都莫不以先别阴阳为首务,而调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黄帝内经》治疗的基本原则。这应该算是关于明辨阴阳重要性的一个基本依据。人体小宇宙,当人体出现病变时都要先分阴阳,然后再采取施治措施,你能说划分阴阳在中医上不重要?你能说划分阴阳在宇宙中不重要?当人体正常时,我们更要分清阴阳,以得到无病防病的目的,也叫做养生吧。所以认识人体从辨清阴阳为基础,无病可养生,有病可对症施治。我们再说《黄帝内经》这本中医宝典成书的时间,学术上分为三种说法,一是远古时期黄帝所作,理由就是没理由,《黄帝内经》不是黄帝作难道是别的什么人?这当然是开玩笑了,有人假借黄帝的名义与岐伯对话,一不留神成中医奠基之作。既然奠基,必然很古老。这也是说不清的事。二是周朝时期和《周礼》同期,理由是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明两者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三是西汉时期,原因有点我不太相信,就不说了,所以我的观点偏重于前两者。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都说明《黄帝内经》这本中医宝典成书或早于《周易》,或与《周易》同期,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说法,是片面夸大了《易经》的作用,应该是孙思邈老先生的误解。说实在话,《周易》和《黄帝内经》谁影响谁还真不一定呢?这又可以印证前面我提到的五行阴阳学说或早于《周易》或与《周易》同期的说法。所以只有分清阴阳,方可领会中医要旨;只有辨明五行之阴阳属性,方可明天地宇宙之生发变化本义,这是我的基本思路。
高文化稍停,看两位的表情,不知所以然。他也就继续他的陈述。
再说“《周易》的不幸、《十翼》的罪过”。比如《说卦传》有“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本来吗,“立天之道,曰阴曰阳”这没什么错,但为什么顺藤摸瓜摸出个“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呢?这完全是《说卦传》作者打者《周易》的旗号,宣传儒家自己的伦理纲常,把人都束缚在仁义的框框里,自己和自己的老板好去做偷鸡摸狗的事,这不是故意在愚弄世人吗?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呀。”
高文化看看周公,一脸的肃穆。再看孔子,脸黑红黑红的。高文化继续说到,再比如……
孔子赶紧摆摆手,打断了高文化,说道,你的思想很超前,你的意思我们也了解了。你是执意要不分出个阴阳不罢休,这点我们可以再讨论。至于《十翼》的功与过,我想是有它的不足的地方,但它更大的作用其实也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该向前看,不能老盯着老祖宗那点东西不放,你说是不是?孔子说着看看周公,想让周公也参与进来。周公却没有孔子那么紧张,他很喜欢小高这年青人,有思想,思想有深度;有角度,角度很特别。既有宏观看法,也有微观考量。只听周公说到,还是让小高继续说下去吧。
高文化看孔兄似有不悦,但周兄很愿意听,所以就折中了一下,把刚才的话题转了个方向,不再举例说《十翼》的不是,但中心没离开儒家理论。只听高文化继续说道,“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劝人向善,忠义报国,这无可厚非,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内动力,真能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理论上实现社会大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